新浪财经

遏击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中国海外投资新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06:52 东方早报

 武建东/文

  1、美国信贷危机正演化为全球纸币体系

  与商品和服务定价关系的体系性重构

  刻画无盐,唐突西子。笔者认为,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质已经演化为自1971年8月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的37年以来,整个美元纸币体系的最大危机。这个危机调整的机制是正在以美联储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身份不断注资、不断减息、不断透支全球经济的未来力量而强力支撑并赢缩转化的,这既是美国金融机构破产的道德保障,也必将演化为全球纸币体系与商品和服务定价关系的体系性重构。

  这一重构目前有三个主要现象:

  其一,它表现在商品市场上就是油价已经过“百美元”﹙已过110美元/桶﹚,金价已经过“千美元”﹙已过1000美元/盎司﹚,铜价正在奔“万美元”﹙已达8440美元/吨﹚,需求预期的错动正导致全球大宗资源性产品凝聚成近百年来最大的资源性商品的泡沫,并开始对美元体系进行反抗、背叛和趁火打劫。

  其二,它表现在货币市场上就是日元已经跌破百元﹙美元兑日元曾跌至98.87的12年半新低﹚,而且倘若日本不及时补救,日元很可能上升挑战1995年的高位,1美元兑79.75日元;欧元已经高估三成,3月中旬欧元兑美元已上升至欧元创币以来的新高,1欧元兑1.56881美元。而且倘若欧洲不及时减息和沽出欧元平抑市场,欧元很可能将上升挑战1欧元兑1.8美元的历史高位;此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结果,2008年3月1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0882元,这也是人民币汇改以来的最高升幅。2008年内以来人民币就已升值近3%,而自汇率改革以来的累计升幅已达到了15%左右。在2008年的前100天内,中国的美元储备的国际购买力至少已经下降了300亿美元以上,仅此即已相当于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投入1562亿元的一倍半以上,相当于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资金68亿元的近30倍,中国外汇储备正在国际汇率的游戏中承受三灾八难。美元纸币体系的危机打乱了全球主要经济区本位币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等与主要商品和服务的定价关系,也必将挑战他们的经济增长能力和通胀水平。其三,它表现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上就是美国的金融机构正不断出现存亡危机,世界上最大的花旗银行已在不到6个月内蒸发了1000多亿美元的市值,这个全球最大的百年老店一分为几的重组方案正在讨论之中,解体或彻底重组只是时间问题了,众多的美国巨无霸的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崩盘重组也为期不远了。全球金融业将进入重新洗牌、流动性重组和大型商品投资对冲的前沿。

  笔者认为,这一重构的本质就是在没有一个世界货币之前,在人民币没有成为国际货币本位币之前,拥有全球货币本位币的美国和拥有全球最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能力和长期需求的中国之间,需要重构以美元为基础的世界主要纸币体系与全球商品和服务价格体系的定价机制和定价体系的关系。这将是全球化以来中美欧日四大主要国际经济区对于全球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和定价体系的最大一次联合改革,也是中美两国全球分工地位的最大一次智慧互动。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巨大的全球化的冲击,不同以往的民族解放和亚洲金融危机,也是千载难逢的以自己的力量翻转世界商品价格的独特机遇。

  2、打击全球大宗商品大幅涨潮的中国整体大战略

  美国是一个消费大国、虚拟经济强国,它已经以美元掌握了全球主要商品的定价权力和不同的定价体系;而中国是一个生产大国、投资大国,它处于出口产品的价格和进口的资源性产品都受制于国际市场左右的状态。依存度高是国家的一种资源安全的危机,调整这种依存度则是对全球资源市场的反作用危机。需求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也是虚拟经济的指针。需求是增长的前提,增长是一个生产大国维持的主要核心,它带动中国经济的高速运转,同时也拉动世界经济的进步。

  中国经济目前同时遇到了内外两大挑战,也即外部的资源性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和国内居高不下的通胀。据中国商业部部长陈德铭介绍,今年2月份中国进口的原油、成品油、铁矿石、大豆、食用油五种最主要商品的价格最低上涨60﹪,这是中国输入型通胀的重要致因。为此,中国要发展就要治理输入型通胀,而且应该先行通过全球管理和全球分工治理输入型通胀,对此大体有四条道路:其一,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对外需求。其二,维持经济增长速度,以大幅提高整个社会的收入和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应对通胀。其三,以“内生资源”的生产替代进口,打击全球主要商品的现货和期货价格。其四,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全球,重建中国的国际分工,实现外产外销的战略调整。

  笔者估计,倘若实现以内需生产为主,辅之以减少进口,提高收入,产业的全球转移的诸项战略改变,中国至少可以维持5年以“内生资源”的生产替代进口的运转。其中2007年我国共进口原油1.6亿吨,可以加速国内生产替代,减少进口5000万-9000万吨;2007年我国共进口铜矿砂451.7万吨,2008年开始即可以国产替代减少进口50万-100万吨;2007年我国共进口铁矿砂3.8亿吨,2008年即可以国产替代减少进口8000万-12000万吨;2007年我国共进口食用植物油855万吨,2008年即可以国产替代减少进口200万吨,其他大宗资源商品也可以国产替代的方式大规模减少进口。与此同时配以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中国大宗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将得到纪律约束。

  这对全球商品体系的影响至少可以包括五个方面:其一,它将明确改变全球大宗商品体系的预期和预期利益的分配;其二,它需要扩大中国的内需生产,提高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中国国际和国内投资者的稳定,但是环境方面需要支付一些代价;其三,它将改变全球大宗商品的现货价格,并可能使部分商品的生产出现产能过剩,全球大宗商品的生产商可能需要新的融资和债务重组;其四,它将改变全球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和定价机制,欧元和人民币将成为新的全球大宗商品的交易或定价货币;其五,它可能打击国际基金对已有的全球大宗商品的直接投资,大宗商品生产商的股票估值必将有所调整。

  这是一个需要中国主动进攻的整体战略;这是一个需要转变中国传统贸易思维的战略;这是一个需要虚实结合的战略;它将使我们重估中国外汇储备的价值并良好的使用它;它将全面推进官民结合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大潮。诚如明朝大学问家王廷相所言,“事物之实核于见,”“事理之精契于思”,“事机之妙得于行”。

  3、善用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获得

  的最大货币资源:外汇储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论述中国政府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新的战略构想时强调要推进,“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以上表明了中央政府对于日益增加的外汇储备和使用渠道狭窄之间矛盾的担忧。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在反思用中国人民创造的巨大商品和服务换来的外汇储备,应以什么方式和渠道使用才能够获得最理想的收益;在中国完成15300亿美元的国家外汇积累体制以后,中国获得的外汇储备应该以何种方式转移给企业和个人使用,才能够实现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分工体系;在资本项目不可兑换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行易知难,“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对此需要我们审时度势,通权达变,蔚成大观。

  所谓国际收支,乃是指一国(包括政府、公司、机构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收支活动的复式记录。由于采用了复式记账法,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总应该是平衡的。从通行的国际惯例而言,包括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官方储备交易余额三项。所谓国际收支的顺差和逆差,就是指官方储备交易余额的顺差和逆差。

  因此,顺差就意味着增加了对境外财富的要求权,逆差就意味着减少了对外国财富的要求权。逆差和顺差反映了不同国家之间进口和出口需求的变化,这其中的差额就是国际货币的流动。根据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货物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货物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出口大于进口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这其中的2622亿美元就是顺差,它的本质是即是中国增加了对国外的此等价值的金融要求权,增加了以外国纸币体系计价的更多的债务凭证。所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是否维持了顺差或逆差,而在于这个顺差或逆差在一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民币没有成为国际本位币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国际经济交往,就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然而拥有国际本位币的美国、德国等西方主要经济强国既没有保留比较高的外汇储备,也没有必要保留比较高的外汇储备,这是美欧国家的货币运转优势,也应该是人民币的发展方向。关于中国的外汇储备水平,有关国际组织曾建议中国的外汇储备保持在7000亿美元比较适度,虽然它未必符合中国国情,但是,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却已经超过这个数字的一倍,因此,中国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外汇储备投资方式,将相当的这种储备投资出去,以对付通货膨胀和商品价格上涨。

  1996年12月底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000亿美元;5年之后,2001年12月末突破2000亿美元;又过了五年至2006年10月底突破了10000亿美元;此后又不到一年至2007年12月底达到了1530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获得的最大的外国货币资源、最高的民族资本积累,也是当代全球最浪费的金融资源。由于其开发程度不高,构成了中国对外经济顺差的数千亿美元没有转换成相应的商品和服务,反而正在成为新的国际流动性来源。用好了,它可以成为中国在海外的国外货币计价的资产,推进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分工体系的快速运转;用不好,它将拉动全球大宗资源性商品的价格上扬,反造成国内市场的通胀。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