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不会因热钱出现金融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5日 01:5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镇江

  3月1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再创新高,达到美元兑人民币之比为7.088,今年这一数字可能达到6.5。而由于美联储有可能降息,中国央行迫于高通胀有可能加息,中美利差倒挂现象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在此背景下,热钱大规模流入已经在所难免,国内某金融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去年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境外投机性资金占有相当大比重,总额可能超过4600亿美元。这是否会给中国金融带来较大风险,甚至引起金融危机呢?

  中国台湾在上世纪80年代也经历了新台币升值外资涌入的过程,其经验显然值得我们借鉴。3月13日,台湾大学财务金融学教授沈中华在南开大学讲学间隙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关键看波动性

  《21世纪》:目前不少人谈热钱,但概念并不是很清楚,有人说热钱的特征在于投机性、短期性和大规模流动性,是这样的吗?

  沈中华:可以这么理解,但实际上不太可能有严谨的定义。此前有学者对跨境资金按停留时间长短分类时,曾将短期资金定为热钱,但后来发现很难区分。因为长期资金有可能会暂泊于银行中,等待机会。它可能等一年才进入股市,而股市可能是长期资本,但它确实是投机性资金。后来就不将短期作为一个区分。

  《21世纪》:那我们该如何定义热钱,它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流入的呢?

  沈中华:热钱流入渠道不外三个,FDI(直接投资)、FPI(股票债券投资)和FOI(其它类投资,比如进入银行,买票据等)。但不同时期,不同外资扮演不同角色。

  《21世纪》:如何测量热钱的规模呢?

  沈中华:FDI、FPI、FOI官方都有数据可查。对于每一项要看切分的细致程度,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细分办法。

  比如投资到股票,如果长期持有,也不能说是热钱。但有了这个数据,就可以大致估算,比如FPI打8折算。另外可以看股价的高低,比如FPI暴涨,可能三分之二就是投机性的,但能否因此全叫热钱,也未必。长期持有的也未必就不是热钱。但监管国可以通过增量进行估算。超过平均值太远的就是热钱。

  《21世纪》:经济学家谢国忠曾估计2006年有7000亿热钱进入亚洲,其中一半进入中国,您怎么看待?

  沈中华:我觉得这是可能的,因为中国经济成长最快,热钱进入亚洲后,分配到中国的比例肯定最大。关于热钱的具体规模,以前我们做过测算,但近期没有。

  并非全是坏事

  《21世纪》:如何防止热钱冲击呢?

  沈中华:我先必须说明,热钱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能一概说都是坏事。外资进入促进经济增长,但它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但你不能说它会带来环境污染就不让外资进入。

  如何减少其负面的影响,国外通常有三种办法:一是规定外资进入后要停留一定时期,比如马来西亚曾在1998年规定必须停留一年后才能走;二是课税,本来是挣钱才课税,但你现在可以要求外资进来就课税,比如托宾税。三是加强监管。但比较麻烦,因为外资每次进来,监管机构都要问其进入目的甚至资金来源。如果到期没按此目的采取行动,监管当局就会干预。如果你长期不动,不按原来申请的目的投资,当局就会暂停它下一次进入的权利。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