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金融巨头应对次贷风波的路径(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 09:05 中国经济时报

  高盛与摩根大通的秘诀

  次贷危机中,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是,本来偏好次贷业务的投行高盛一派繁荣,而那些本应平稳运行的机构却焦头烂额。

  高盛第三季度净利润增加79%,从而显示了其驾驭资本市场动荡的能力。在业界颇有稳健之名的瑞银损失惨重,其董事长沮丧地承认:“没人预料到瑞银会这样!”

  高盛业绩大增的部分原因在于,该公司早先就做空美国抵押贷款,从而远远抵消了次贷相关头寸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做空交易还帮助高盛的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业务净收入创下历史纪录。

  高盛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直到最近,高盛一直是合伙制,这是最好的风险控制机制之一。合伙制要求对共同利益进行高度的互相监督。尽管高盛已成为上市公司,但这种文化仍然得以保留。

  在大型银行中,摩根大通表现抢眼。摩根大通发布的第四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该公司显然比一些同行更好地度过了这次信贷市场动荡。

  摩根大通在受打击最严重的领域并没有太多风险头寸。摩根大通投行业务领导人认为,这应归功于判断,而非运气。作为1990年代结构信贷的先驱之一,摩根大通是债务抵押债券(CDO)业务的领导者。本来,把这块业务做大做强是自然而然的事,但经过精细的数据分析,摩根大通发现,当把不得不承担的风险考虑进来的时候,很难发现CDO的赚钱之处。

  与主要竞争对手高盛相比,惨重的损失让大摩无地自容。

  据报道,大摩大约有10余名交易员建立了头寸,以冲销做空次贷的成本。倘若顺利,做空次贷最多会让这家银行进账20亿美元左右。但事实上,它却付出了70多亿美元的代价。

  从风险管理角度说,摩根斯坦利有两处败笔。第一处是在压力测试方面。压力测试通常是把历史上的严重亏损作为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然而,此番次贷危机远远超出了最糟糕的估计。当然,摩根斯坦利并非惟一一家判断错误的公司。CDO的“风险很低”曾是市场的一致判断。

  大摩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二处败笔,即安全防范措施。一旦模型失效,安全防范机制应该可以制止灾难性的冒险行动继续进行。这不只是系统和过程的问题,而是文化和心理的问题,更进一步说,是什么时候强迫交易员平仓、承受打击的问题。就像很多投资者一样,大摩也认为,如果再多等等,状况可能会有好转。然而,这已背离了正确投资理念的根本。

  直面损失,采取果断行动是国外领先同行留给中资银行的首要经验。迄今为止,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对次贷损失到底几何仍讳莫如深,在其增加的次贷拨备申明中,拨备的规模也不得而知。据估计,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乐观。高盛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银行次按相关资产的头寸高达90亿美元。作为上市公司,其透明度的缺失或将人为延误处置时机。

  国外同行留给中资银行的第二个经验是,应正确对待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工具。次贷危机中,结构复杂的金融工具再度声名狼藉,信用评级的权威性大打折扣。这对于正在热衷走复杂技术路线的中资机构来说,无疑是一个警告。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研究处)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