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I又创新高 防通胀治标更须治本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 07:58 解放日报
文/杭 行 国家统计局前天发布最新统计,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创1997年以来月度新高。去年,央行曾10次提高银行准备金率,6次提高银行利率,但CPI指数依然节节攀升。目前,中国的银行准备金率已达到了15%的历史峰值,国际上仅次于塔吉克斯坦的20%。而我们的加息空间也因为美国频频降息几乎没有了。为什么这些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在当下的中国经济格局中,通胀的福利含义及其影响如何?防止通胀的关键又在哪里? 本次通胀压力,主要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大量外汇涌入中国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二是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的超常增长。 先来看第一个。关于通胀的原因,大部分经济学家———无论是当代的弗里德曼、曼昆,还是18世纪的休谟———都倾向于用“货币数量论”来解释,这一理论也被概括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之一。按照这种理论,通货膨胀之所以会发生,主要不是由于物品的价值变化,而是由于货币的价值降低了。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货币价值的降低呢?他们认为是“货币注入”,即货币数量的增加,导致了物价总水平的提高。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通货膨胀永远而且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 这种通货膨胀理论不仅能解释温和的通货膨胀,也能解释剧烈的通货膨胀(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所经历的。一战以后的德国是剧烈通胀的一个惊人的例子,一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3马克升到了两年后的将近7千万马克),更可以合理地解释中国2007年来的这次通胀压力。在人民币有升值压力的大背景下,2007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从年初的1.066万亿美元上升到了年底的1.53万亿美元,一年之内涌入了4700亿美元的外汇,相当于每天进来100亿元人民币。央行为此被动投放了3万多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这些增加的货币,部分由央行票据回笼了,但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存在于市场上,这是导致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最主要原因。 再来看第二个原因。对宏观经济学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要对经济进行反周期的调整从而熨平经济波动,不仅有货币政策工具可用,政府还可以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可以采取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或二者并用的办法,来扩张经济;而在经济过热时,则可以采取提高税率或减少政府支出,或二者并用的办法来使经济降温。比较这两种工具,其差别有二:一,政府支出与税收相比,政策效应更强。譬如,降低个人所得税率与增加政府支出同样都能起到扩张经济的效果,但前者是通过增加个人的税后可支配收入来增加个人的消费需求的,然而这种消费需求的增加要受到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并不能完全地表现为消费需求的增加;而对于后者来说,一个单位的政府支出的增加,就等于直接增加了一个单位的总需求。因此,政府支出的扩大对经济的扩张作用要比减税大得多。甚至,当税收与政府支出同步增加(仍保持预算平衡)时,其对经济的扩张作用仍然存在;二,政府支出与税收的调整对于分配来说,影响也不一样。例如,降低个人所得税率意味着个人财富的增加,而增加政府支出则意味着政府占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故而财富的流动方向是不一样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