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不能因短期物价暴涨改变调控节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 09:21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傅勇

  今年全年物价同比将有所回落,这并不会因近期物价的异常变化而改变。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就不应该对现行的货币政策作出明显改变。宏观调控本质上不是要熨平任何一次异常波动。一般而言,货币政策要在3-6个月才能发挥作用,因为当前的物价上涨是短期的,那么货币政策的过度反应将会造成“超调”风险。当前最主要的不是启动更加严厉的宏观调控,而是应加强更为灵活的微观调控。

  冰雪肆虐中南大部地区的同时,也对物价稳定和宏观调控构成了不小压力。有经济学家预测,2008全年中国CPI上涨5%-5.5%。这高于去年的CPI增幅。甚至,有学者发出恶劣天气或将引致恶性通胀的担忧,一时间,引来关注无数。

  这些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笔者认为,不应将短期物价异常波动刻意同中国的通胀形势联系起来,刺激公众本已脆弱的通胀预期,并最终导致成本高昂的反通胀政策。

  物价暴涨不具可持续性

  受元旦及春节因素以及我国遭遇大范围雪灾影响,短期物价面临较大压力,但物价异常上涨不具有可持续性,不会改变今年前高后低的基本格局,物价上涨全年同比将有所回落。

  目前,诸多研究机构认为,1月份CPI数据可能超过7%。物价上涨也得到官方信息的印证。国家发改委日前表示,我国一些地方蔬菜、水果价格大幅上涨,涨价影响面涉及约12个省市,部分地区个别品种的价格上涨1倍左右。

  笔者并不怀疑近期农副食品价格的暴涨。笔者想要强调的是,各界不应将短期现象长期化,放大当前物价的异常波动对全年物价所造成的压力,并呼唤更加严厉的宏观调控。这基于以下三个判断。

  首先,无论基于何种推断,认为中国发生恶性通胀的论点是轻率的。恶性通胀的标准一般是50%以上的物价上涨,至少也是高于20%。即便是再大胆的预测,尚未说过中国的物价会恶化到这个地步。因而,放言恶性通胀或将出笼,并非站在一个严谨和学术的立场上的。

  其次,物价近期明显上涨是因为在刚性需求增加的同时,供给面也受到了冲击,而这两方面随着节期和雨雪天气的结束而得以缓解。供应链的暂时性堵塞,并不意味着供给量的实质性减少,供给冲击只具有短期效果。可以预期,一旦供给渠道恢复正常,翘尾因素影响结束,积累的供给量将有力平抑涨价态势。

  最后,短期波动不会改变全年物价的回落趋势。去年中国CPI同比上涨4.8%,达到近年来的较高水平。今年的物价虽仍有压力,但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在整体上限制物价上涨的蔓延,涨价以来生猪等物品的生产周期即将完成,政府对部分商品供应的刺激性措施也将扩大生产,这也会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

  调控不应反应过度

  年初的物价上涨主要是暂时性的,源于个别部门的供求匹配上,这不构成强化宏观调控的理由,对货币政策尤为如此。货币政策应着眼于长期,着眼于趋势。笔者认为,全年物价同比将有所回落,这并不会因近期物价的异常变化而改变,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就不应该对现行的货币政策作出明显改变。本质上而言,货币政策基本上是一刀切式的调控手段,并且具有相当长的时滞,这些特点决定了即便货币政策加大紧缩力度,也不是应对当前局面的正确措施,效力有限。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