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花旗危机警示混业经营冲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0日 11:23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杨涛

  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所引起的关注是显而易见的。此前,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已于2006年开闸。如果此次银行进入保险的通道被打开,就突破了现有《商业银行法》的规定,表明国内的混业经营改革将取得重大进展。

  然而,中国金融改革常常有走极端的情况,而且混业经营吻合了国人“好大喜功”的特点,因此在全面启动改革之前,必须充分估计到潜在风险。

  花旗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1998年,花旗集团与保险企业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成为美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催化剂和标志性事件。然而,不久后花旗集团就把保险业务彻底出售给了大都会人寿,重新回到银行本业。近年来,花旗一直延续着打造金融帝国的愿望,如今,在次级债风波冲击下,由于投行业务上的过度扩张和对高风险金融工具的大量介入,使花旗面临了严峻的危机,这也是“过犹不及”的教训。据最新公布,由于次级债的相关损失,花旗集团在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98.3亿美元,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亏损。

  通常我们所说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相互的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多元化经营。回顾历史,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事实上的金融混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与监管难度,因此1995年我国正式提出分业经营原则,并在1998年最终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但此后,金融分业经营原则不断调整和松动。2001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预示着银行证券混业时代即将到来,2003年修改《商业银行法》也进一步为混业经营留下法律空间。2005年工商银行等银行机构获批投资设立基金公司,正式拉开了混业经营的帷幕。

  众所周知,美国于1999年废除了大萧条时代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后,金融混业经营开始大行其道。然而,这并不表明美国就此产生了混业经营浪潮。虽然少数银行控股公司开始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化,并产生了花旗、摩根大通等巨头,但在美国,多数采取混业经营或者金融控股的公司的资产不足10亿美元。

  在经历了初期的兴奋之后,美国监管部门和金融界也开始更理性地考虑混业经营的风险。首先就是体现在集团内部的道德风险问题,安然和世界电讯的丑闻便是表现之一,这对监管机制提出了重大挑战。其次,美国次级债危机又引发了另一种担忧,即银行在大量介入证券化业务之后,能否有效地在信贷与金融工具投资之间划清界限,是否真正做到防止短期资金流入长期性的金融投资。在这次次级债危机中,与传统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相比,不少欧洲“全能银行”和美国的“金融帝国”损失惨重,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其过度介入混业经营带来的风险。

  从各国金融业发展来看,大体经历了混业到分业,再到混业的过程。不可否认,混业经营是当前的总体趋势。但我们认为,混业相对分业有一定比较优势,但却不可能寄希望于混业而大幅提高金融业效率,混业只是复归行业经营的正常状态。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约束混业经营的监管体系,银行内部防火墙也未完善,人才、管理、技术、理念等都存在缺位。与发达国家开展混业经营的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都有较大差距,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所不足。应该说,在国内各界对混业经营的热情普遍高涨的情况下,次级债危机敲响了新的警钟,也就是必须充分估计到混业经营的风险。从长远来看,为了促使混业经营改革的良性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加快监管体系改革。面对更加复杂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业务与产品、金融机构格局,金融监管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以控制金融业风险和促进稳健经营为目标,避免把混业经营作为“灵丹妙药”而走向极端。可以看到,混业经营会促进金融控股公司的形成,这种集团混业、法人分业的模式,存在不少监管漏洞,由此孳生的内幕交易很难监督。为了适应混业经营的监管特点,未来推进现有金融监管部门的合并、或成立超级金融监管机构,都是必须考虑的。

  二是树立正确的混业经营理念。国内银行选择混业经营的战略考虑,不应该在于只是借机进入证券业或保险业,而是应着眼于扩大资本实力,增强其在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而保险业进入银行业的目标,同样也要避免盲目性带来的不良后果。事实上,作为金融业的微观主体,多数所追求的依然是成为主营业务突出、专业优势明显的金融服务机构,而不是无所不包的全能银行。

  三是加快构造金融机构的内部防火墙。根据国际惯例,对混业经营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既要有一道风险防火墙,强调将异业风险限制在各自业务领域内,防止风险的扩散和蔓延。又要有一道“资讯隔离墙”,要求禁止或限制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传递,借以防止滥用信息和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

  四是吸收国外混业经营的精髓,即成为面向消费者的“金融超市”,而非无所不包的“金融帝国”。面对国内迅速增长的投资理财需求,通过推进混业经营,金融机构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配置多元化的业务需求,而不是一味追求跨行业规模扩张。

  五是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混业经营需要通晓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业务的人才,但据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大约有金融人才300万人左右,符合这一要求的不到10万人,这使得混业经营面临较大的人才短缺问题,自然在转型中会遇到瓶颈。(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室副主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