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五万亿如何还利于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 19:21 财时网-财经时报
核心提示 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殷实提高,居民生活衣食无忧,这是一条长长的因果链条。在这个链条的每个环节,如果失去了综合平衡的张力,链条的各个部分都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突破5万亿元大关,增收规模超万亿,财政收入增长比率达到了30%以上,是同期GDP增速的近3倍。2007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年份。 但另一方面,居民工资增长却不够迅速,甚至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加上物价的普遍上涨导致的居民实际收入下降,生活成本的增加构成了财政收入增长超过三成的现实背景。 财政收入的大幅提高,无疑为解决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民众在财政收入的“蛋糕分配”中所获得的好处也大有可期。但显然,如何协调国家税收和民众财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财政增收加快的背景下国富和民富如何平衡,如何避免国与民争利,仍值得深思。- 1、如何还利于民? 财政增收超过5万亿元,在农村义务教育、农业税减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能否得到更大的惠及?2008年在上述民生领域财政投入会有哪些突破性进展?从民众征收而来的税收怎么才能更好地还利于民? 卫兴华:基本的惠民保障应最先出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财政大幅度增收,最明显方面将会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上。比如不久之前北京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人均每月增加200元,就是典型例子。以前主要的问题是,很多财政支出老百姓不太容易有切身感受,现在政府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财政还利于民,将主要采取补贴等形式对中低收入群体进行救助和保护,从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来看,财政支出在社保、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对中低收入群众的最低保障肯定是最先出来的具体惠民措施。 孙钢:很多财政支出不容易觉察 (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税收研究室主任) 2007年税收增长比较快,正常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总量的扩大;特殊性原因包括证券交易印花税上调和物价上涨等等,证券市场的火热带来了印花税的超常增长,而物价上涨则带动了相关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 财政收入增长如何惠及民生,还是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应继续加大,另一方面是对低收入人群提供的社会保障应该逐步到位。政府有了钱,教育、科技、医疗等各方面的投入都会有所体现。 财政支出方面最先关注的,还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比如价格问题。目前物价水平比较高,理顺价格的工作显得比较紧迫。有些行业要提价,但为了百姓生活必需保持价格稳定,而对这些不能提价的行业,就有可能实施补贴和补助。价格不往上涨,或者是有所控制,实际上已经是政府在民生方面下了力气。但这些可能老百姓不一定能感受到。比如,现在煤炭价格比较高,电力行业就有提价需求,政府通过对行业进行补贴,来控制电价不涨。 张德勇:财政增长才能还利于民 (社科院财贸所财政与税收研究室博士) 今后的财政支出,肯定会对民生方面有所倾斜。这是一个逐步和落实的过程,其中最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就是怎么才能把钱用到刀刃上,怎么加强监管、杜绝浪费。 财政投入到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之上,可能不容易感觉到,但这确需要政府集中资金才能有所成效。指望依靠财政一步到位地解决各个民生领域的问题,肯定不太现实。 要花钱的领域很多,各个民生问题也都要解决,这也是个有先有后的正常过程。但应该选择实际可操作性最强的,矛盾最突出的领域来优先解决。只有确保了稳定且保持增长势头的财政收入,才能有效地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赵锡军:突破民生“门槛”有一定难度 (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增加的财政收入,应该更多用于居民个人和企业无法投入的领域,即公共设施和服务方面,如医疗卫生,居民看病每次都要排很长的队,说明医疗服务供应远远不够;又比如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是很大的成果,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指标也都在不断提高,但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仍然有很多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时被“门槛”卡住。 因此在涉及民生的各个领域,2008年政府投入肯定会更多,但是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比较困难,因为我们有很长时间的欠账,而且这些工作牵扯的面非常广,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可能还需要若干年的大量投入和长期努力。目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升会给广大居民带来切身影响,应该是从保障低收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入手,疏导并保障供给,以补贴或其他方式解决低收入居民生活困难的方案应该会先行。 李炜光:不但还利于民还要还权于民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 财政增收不仅要还利于民,还应该还权于民。纳税人应该享有自己应有的权利,税收怎么征,征多少,都要由人民代表大会说了算,这包括预算的权力、财政的权力。在税收这样涉及到每个公民利益的问题上,应该还预算权于民、还税权于民。 个人认为在医疗上应该有最快最大的动作。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涉及到预算的问题,目前国家预算的制订和审议过程不是很完善,只有进行认真测算和审议,同时听取民众的呼声,才能保证纳税人的钱比较多地用于民生领域,民生也才能够得到改善。- 2、收入差距扩大能否改观? 公共财政发挥作用的一大职能是通过转移支付扭转收入差距,在财政实力大增之下,如何通过更多转移支付来扭转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赵锡军: 收入向国家和企业倾斜值得关注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在发生变化。国家、企业的收入比例在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的比例却在不断下降。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向国家和企业倾斜,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关注。居民收入的增长跟不上国家和企业收入的增长,这会导致经济发展中消费、投资、出口之间更加不均衡,这对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 目前国家财政存款和企业存款增长比较快,居民存款增长比较慢,甚至有几个月出现下降。其中有居民把存款转为投资的原因,但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环节中,居民获得的比例确实有所下降。在税制设计方面,主要依靠累进税率来调节收入差距。除了通过税收从收入方面来平衡外,应该采取一些财政手段来解决收入差距带来的问题,比如通过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例如提高各地最低生活保障及低保补贴。 孙钢:公共财政只能缓和收入差距 在对于收入差距的讨论中,有人认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过低了。但这些讨论其实都有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行业收入差距,每个行业都有高峰和低谷,往往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些年是高利润行业,过几年就不是了,但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分配问题总会有一些矛盾和问题存在。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长,公共财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收入差距的矛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分配的差距。 安体富:国民收入向居民倾斜并不容易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中国需要对中国的财税战略进行反思。财政收入高增长的态势应该考虑有所转变,这应当从收入分配入手。财政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分配的改革势在必行,因而在税负没有调整的状况下,国民收入向居民倾斜并不容易。- 3、国富与民富如何平衡? 财政税收和居民财富是此消彼长的依存关系,两者之间应该如何更好地平衡?在保持国富的同时能否让更多财富留在民间?用税收为民众提供福利,是否能通过对民众减少征税的手段来实现? 卫兴华:说“国富民穷”失之偏颇 2007年我国的财政收入超过5.1万亿元,增长达到了30%以上,这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另一方面的情况是职工工资占GDP比重在不断下降。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些纳入统计的在职职工,实际上在所有居民中还算是收入比较高的。这个情况说明我们国家的国民收入分配存在“偏移”,财富很大部分在流向国家和企业。但是如果因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下降,就说“国富民穷”,也失之偏颇。从各个方面看,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切切实实的。 财政大幅增收,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钱袋子鼓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具备更多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居民分配到的财富相对而言却少了,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较就显得慢了。 赵锡军:合理的分配机制是核心 怎么把分配机制设置得更合理,是个核心问题。国家、企业和个人应该做什么,都应该界定清楚。这需要一个互相配合的合理分配机制,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都应该相匹配。不能很多事让居民自己去解决,但是收入分配的时候又没有给其配置相应的资源,如果居民没有资源去解决本来能解决的问题,问题就会积累。同样,有些问题居民自己不能解决,政府即使把钱直接给居民,居民也不会投入那个方面。谁拿多少钱、应该去干什么事,不能“错位”。 对财政收入增长偏快的思考,本质上是对分配机制的思考,是个平衡的问题,即如何保持经济发展的足够动力,又能解决长期遗留的民生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要均衡、稳定而又快速发展,需要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有比较均衡的格局。国家拿了国民收入中较大的比例,如何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通过政府手段进行更好的资源配置,是个核心问题。如果把钱都分给了居民,或者国家都收走了,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的利润没有了,大家就都不去投资了,经济也就失去了动力。 孙钢: 不能只看国家和居民的财富比例 仅仅看国家与居民的财富比例,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具体而细微的复杂情况。两者之间什么是合适的比例,民生支出又该是什么规模,仁者见仁。比如拿财政增收幅度和GDP增长幅度比,就没多大说服力。什么是合适的比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看法。最关键在于财政支出能在多大程度上让老百姓有所感受,感受到自己享受到了足够的公共服务。实际上关于财政增收,国富和民富如何平衡的讨论,主要还是财政支出的结构问题。政府的理财观念也在逐步转变之中。过去地方政府只管本地人口,外地人即使在本地创造了税收,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没有着落。现在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很多公共服务覆盖的人群都扩大了,这也是财政支出在民生方面“出力”的一个方面。 李炜光: 减税是最有效的“民富”措施 财政有了大幅度的增收,在税制结构上应该想办法进行调整,该减税的要减税,不能仅仅停留在所谓的“结构性调整”上。减税其实就是“民富”最有效的措施。减轻了税收负担,居民就可以多有一些收入用于消费和投资,生活水平也就相对提高了。而如果税负比较重,税收又没有随着通货膨胀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加上一些企业把增加的税收转嫁到老百姓身上,会造成百姓生活成本上升。这样的税收也就不具有合理性。而且政府应该与纳税人有协商,因为被征税的纳税人是财产所有者。国家征税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改善民生,但目前的财政税收政策和制度在配合中央这一思想时做得还不够,怎么征税怎么花钱,在制订和执行政策上应该自律,切实建立一个服务型的政府。■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