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亡羊补牢不是最理想的监管结果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9日 11:43 财经时报
王旗 管理层的决心再次受到挑战,乐山电力“泄密门”发生在监管机构发布制止内幕交易的若干文件之后,人们关注这一事件将被如何定性及如何问责,外界的关注正在变成监督力量,有意推动这个涉嫌内幕交易的个案,成为今年继杭萧钢构之后,另一个具有穿透力的典型。 也许有些因涉及内幕交易而被调查的人员会后悔,不过按照常规的思维,后悔的可能不是泄密本身,而是操作方法不够缜密,以至于被追查到蛛丝马迹。在巨大财富的诱惑下,冒险可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不做才是不正常的。 关键是,在做坏事的成本和做坏事的利益之间,“坏人”们如何考量。但这其实不是给想做坏事的人提出的课题,而是向监管层提出的挑战。 今年3月,杭萧钢构连拉13个涨停板,并被监管部门调查。5月上证所公开谴责杭萧钢构及董事长等人。中国证监会则对杭萧钢构有关高管进行警告和最多20万元的罚款;前两天,三名涉嫌内幕交易的人员被提起公诉。 此案中被公诉的三人,其中两个是杭萧钢构前任和时任的证券事务代表,可以说他们是对资本市场监管规则最为明晰的人;另一人是专业炒家。很难想象仅凭这样的三个人,动用千万级资金利用消息的时间差改写了股价,并套利4000多万元,而在监管层断断续续左查右查的两三个月时间,还能够安之若素而不试图逃走。 也许可以从这个事件中得出两个推论。推论一,假如沸沸扬扬的杭萧钢构事件正从此三人而起,手段低级,甚至毫无隐蔽性。那这说明资本市场这池水的浑浊状况,足以让目标足够大的鱼都认为自己可以安然逃脱。推论二,如果他们三个人只是利益漩涡中的一部分,那么其他的部分,甚至也许是更大的部分在哪呢?对这个问题的追究,这同样是对监管决心和能力的考验。 乐山电力,以及今年上半年的杭萧钢构事件,显然不是仅存的少数个案。实际上,管理层监察力度越加大,越说明问题正在向严重、而不是向好转发展,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的。 能够看得到的是,大大小小的内幕交易事件此起彼伏,与资本市场有关的所有参与者都注意到了,今年随着众多上市公司进行重组、资产整合等,上市公司停牌前的涨停成为普遍现象,甚至能达到停牌公司数量的五、六成。也就是说,大量涉及重组、资产注入、增发等各种利好题材的重大事项,都有可能在公布前被提前泄漏。 内幕交易的源头是信息不对称,有关的公司、机构,甚至证券分析师都可以早一步得到内幕消息,相对于只能从正常信息披露中了解情况的散户(中小投资者)而言,这些人具有信息知情的“优先权”。这在各国的资本市场都无可避免,并非中国资产市场的“原罪”。 中国资本市场之“罪”在于,“优先权”们并不尊重这种特权和有关法律对特权的制约,而是毫不愧意地用其牟利,正在或者已经将内幕交易演绎成为一种常态。牛市的获利预期成为助推力量,繁荣的股市就像一潭深池,水量充沛却泥沙泛起。 这很像20年前的美国。时任美国证交会主席的阿瑟·莱维特在2000年时力排众议,推出《公平披露规则》,华尔街为此哗然,阿瑟·莱维特自己的评价则是:“证券业其他人认为我正在把刽子手手中的绞索套在华尔街约定俗成的规则上。”而现在,美国资本市场监管之严苛,显然正在成为我们仿效的样板。 调查、处罚,“亡羊补牢”显然不是最理想的监管结果。而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有时候反倒需要抛却“智慧”只要“决心”。因为,如果管理层不下巨大的决心,政策就有可能会被变成“恫吓”,甚至只是私塾中打打手板而已的“戒尺”。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