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忠实地认识自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1:18 财时网

  对许多人来说“Halo Effect”一词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也都了解它的意义,但是对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能够提出这么系统化而深入的整理与说明,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来介绍,并促使人对常见的企业问题现象或各种管理学说做重新思考,本书倒是第一本,我从阅读中也获得许多的启示。

  寻找快速成功、致富之道是所有人类共同的愿望,似乎也是人的常情!而追寻探讨企业经营成功和领导者个人成功之钥,更是企业经理人和管理学者的共同期盼。因此,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探讨或揭露企业成功的商管书籍或成功领导者的教战手册,如通用电气、丰田汽车、星巴克咖啡和Google等顶尖企业的成功秘密,提出各种企业经营成功的必胜公式;以及“经营之神”王永庆、松下幸之助、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等,强调卓越企业领袖特质的分析与成功的要素。但由于产业环境与科技技术的变迁剧烈,常使得企业的成功变得更难以预测,即使卓越的企业也面临着持续成长的瓶颈。面对无情的竞争环境,如何永保企业长青、持续发展也一直是企业家、管理学界共同关切的议题。

  作者在书中陈述了许多我们非常熟悉的企业故事,但是作者不断地提醒我们——大多数人(包含了管理学者与企管专家)对企业成败的解读常是“事后诸葛”,提出了所谓的“成功关键因素”、“成功方程式”等的解说,企盼从各种成功或失败案例的反省中,找出影响企业成败的因素作为尔后的借鉴。虽然每位专家学者的背后都有一套理论,然而大多数的说法仅止于个人的剖析,他们大多未能对其说法提出符合科学逻辑或实验性的检证。也就是说,坊间大部分畅销的商业书籍在引述资料和形成结论的过程中都欠缺周延,存在着严重的谬误,他们的说法并非严谨科学研究的结论。各种所谓的成功必胜公式或许只是抚慰人心的迷思而已!

  为什么许多学者专家投入这么多的研究,仍未能找到高绩效企业或企业成功之道的具体答案?是不是我们问错了问题?找错了方向?还是我们寻找答案的方法不当,而使我们离真相愈来愈远?是否真有所谓突破性的秘诀……作者不断地提醒大家要回归原点、重新思考,并利用科学方法检验各种的说法和假设,否则其说法将流于空泛!

  透过对一些常见错觉现象的剖析,作者揭露蒙蔽人们思维的一些错觉现象,如光环效应、将相关误认为因果关系、绝对绩效、基业长青等的错觉。期望经理人在面对各种问题现象时,能够减少主观偏见或错觉的影响,不再偏执于追求简单的答案,或是执迷于速成偏方,经理人应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毕竟影响企业经营绩效是多重而复杂的各类因素,如产业环境、技术、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主管领导风格、员工个人的态度与能力等,因此在碰到问题时,如果不能够慎思明辨,遽下结论,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采取错误的行动,而未能够圆满地解决问题。

  书中所陈述的错觉,在我们每天日常的生活中几乎随时都可以看到、听到。这也令我回忆起很早以前经历的一件事,有个家族企业的老板向我陈述:在他们的工厂里,一群女作业员群起抱怨现场主管偏心,喜欢漂亮的女作业员并把她们升任为组长,而努力认真工作、长得不漂亮的作业员,因为未能得到现场作业主管的喜欢,没有升迁机会!当然漂亮不是罪恶,长得漂亮也不一定就没有能力!但是不漂亮是否就不能够升迁!类似漂亮女作业员问题也常出现在企业组织里。在组织的人员管理上,不论是人员招募甄选、主管晋升、绩效评估等过程,也常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如主管总是提拔自己喜欢的人,但是这些主管心中的“好人”,是否都是对公司最有贡献的人?而那些主管不喜欢的人是否都是坏人?不值得、也没有能力升迁?如果每个主管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培养自己的心腹、小团体,而不是根据工作需要、公司需要选择适当的人,结果是公司里形成许多小团体,每个员工必须选边站,搞得办公室气氛乌烟瘴气,同仁之间关系变得非常紧张、不舒服!企业内部充斥着各种政治行为与人际、部门间的冲突,内部的矛盾抑制了团队合作和整体综效的发挥!类似的现象在一般的人际互动里也屡见不鲜。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