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治理通货膨胀应当双管齐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8日 07:0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谢太峰

  ●我国物价呈现加速上涨趋势

  ●尚不能断言将发生严重通胀

  ●货币政策供应政策双管齐下

  ●既控制总需求又增加总供给

  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虽然与3月份相比,4月份的物价有所回落,但4月以后,物价水平又以更快的速度上升,5至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依次同比上涨3.4%、4.4%、5.6%和6.5%。这意味着我国物价偏离中央银行规定的控制线(3%)越来越远,通货膨胀趋势日益明显。尽管还不能由此断言我国将要发生严重通货膨胀,但为了抑制物价上涨的加速化趋势,我们无疑应当未雨绸缪,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通货膨胀属于一种货币现象,因此,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总需求。笔者则认为,虽然通货膨胀与货币超量供应、总需求过快增长有关,但仅仅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压缩总需求还不能有效遏制通货膨胀,除此之外,还必须想方设法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市场供应。换言之,只有货币政策和供应政策双管齐下,既通过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又通过供应政策增加总供给,才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不断加速的趋势。

  根据通常的定义,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所造成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既然如此,治理通货膨胀无疑首先应当从控制货币供应入手。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不断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连续5次提高利率(一年期

存款利率从年初的2.25%提高到目前的3.87%),连续7次提高存款
准备金
比率(从年初的9%提高到目前的12.5%),目的就是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抑制总需求的过快增长。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如此密集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的出台效果并不理想,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CPI还在加速增长。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力度还不足以有效抑制物价的上涨;二是在缺乏供应政策有力配合的情况下,单一的货币政策对于克服通货膨胀必然显得力不从心。

  虽然今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历史上少有的密集性的紧缩政策,但并不能由此断定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已经到位。相反,CPI加速增长的事实综合性地证明了央行所采取的紧缩政策还远远不够,流动性过剩仍然是促使物价快速上涨的最大推力。因此,继续加大紧缩政策的

执行力度,仍然是中央银行面临的主要任务。如果不能通过加大紧缩性政策的执行力度来达到起码的正利率的水平,我们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货物”,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不仅应当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还应当通过供应政策刺激生产、促进市场商品供应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实现的物价稳定和供求平衡,是一种消极的平衡策略,它以强制性地压缩消费需求、降低社会消费水平为代价。而通过供应政策实现的物价稳定和供求平衡则是积极的平衡策略,它在不损害社会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的前提下通过刺激生产、增加供应来吸收过多的流动性,从而达到商品市场供求的平衡。从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情况看,主要是由于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快引发(8月份上涨18.2%,远高于6.5%的CPI涨幅),特别是油脂、肉禽及其制品更成为CPI上涨的领头羊(8月分别上涨34.6%和49%),而造成这些商品价格上涨过快的原因则是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导致的生产规模缩小和供应减少。这种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仅仅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来压缩总需求显然是解决不了的,必须通过供应政策来克服。为此,必须改变过去过分看重消费者权益而忽视生产者感受的做法,采取切实措施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刺激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总之,货币政策和供应政策分别从不同的方向作用于商品市场的供求和价格,前者着重于控制总需求,后者则着重于增加总供给。只有两种政策齐头并进、互相补充,才能更顺利地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

  相关报道:

  宋国青:通胀洪峰可能已过

    诊脉三轮通胀

    反通胀战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