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增加进口 而不是加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6日 01:18 经济观察报

  张晓宏

  一、从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匹配的视角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是必然通胀。

  众所周知,在货币或者说一般等价物产生之前,流通领域采取的是物物交换。这时只有实体经济,没有通胀。随着货币的出现,交易有了媒介。特别是当自身价值远远低于其所代表价值的纸币出现的时候,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就彻底分离了。而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子货币日新月异,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背离就越发具备了物质条件。

  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某个时点上,其实体经济的价值是恒定的,但用货币计量的价格就并非如此。显然,越多的货币追逐越少的实体物品时,实体物品的价格就会越高。在开放经济体内,道理也是相通的。

  当前,我国的国际收支存在大量贸易顺差。这意味什么?一个简单的结果就是:国内的实体物品越来越少,而货币却越来越多。那么,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供求原理告诉我们,物价上涨是正常的,而不上涨却是管制,却会导致缺口。

  综观近年来,住房、粮食、副食品、煤炭、石油和电力等基础性产品价格始终在不断上升。住房、粮食和副食品等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价格上升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人力成本的上升;而煤炭、石油和电力等

能源产品价格的上升将毫无疑问导致工业产品价格的上升。所以说,一段时期内,
中国经济
发展趋势是必然通胀。

  二、加息并不能有效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

  加息的结果是提高了资金的价格,理论上可以吸引货币回到银行体系,对物价上涨也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这样的理论结果需要现实条件。条件一是银行的存款利率要高于或至少不明显低于风险状况相近的其他投资渠道收益率,条件二是要看流通中的货币在加息后是否是净流出。

  近一段时间以来,储蓄存款大量流入股票市场。特别是基金的收益率和它的风险相比、尤其是和实际的负利率相比更加诱人。甚至,最近出现了许多根本买不起住房的老百姓却拿着辛辛苦苦积攒的全部存款——可能只有几万块钱——进入高风险的股票市场的现象。为什么?根据行为金融理论,投资者的偏好有时是不能用理性来解释的。其实,当前的这种现象恰恰说明老百姓的无奈选择:与其几万元连一个几平米的卫生间都买不起,还不如到股市里碰碰运气。近一段时间,A股开户数量连续增加,不能不说许多人是把自己的住房梦寄托在了高市盈率的中国股市上。

  所以说,并不是居民预期消费支出越大,其储蓄倾向就越大。凡事有度,一旦居民预期消费支出远远超过储蓄收益的时候,为了追逐更高的收益,其风险偏好必然增加。这时,微量的加息毫无作用。

  让我们再来看看条件二。在封闭经济体内加息基本可以保证货币从流通领域净流出。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结果却复杂得多。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在资本项目下,加息必然引起更大程度的

人民币升值预期,有着巨大套利冲动的外资必然有更大的动力流入国内;在经常项目下,巨大的顺差在J曲线效应的作用下很难短时间有所缓解。于是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在现行的结汇制度下有着外汇占款名字的货币则源源不断地流入流通领域。虽然没有经过精细的测算,但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微量的加息能否导致货币从流通领域净流出非常值得怀疑。

  由以上两条可见,加息对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功效是大打折扣的。

  三、缓解目前经济问题的最佳做法是增加进口。

  用简单的视角看复杂的问题:当前经济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不匹配。

  顺差巨大→实物减少、货币太多→物价上涨→预期恶化→储蓄减少→流动性过剩→信贷扩张加速→投资增速→经济偏热。极端一点,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进口,完全出口,岂不是等于在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实体物品换他国花花绿绿的纸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国际收支的大体平衡。

  减少顺差可以限制出口和增加进口。但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考虑到对就业的影响,不宜过度限制。而增加进口→实物增加、货币减少→物价下行→预期转化→储蓄增加,经济偏热就有冷静下来的希望,应是事半功倍,一石数鸟。

  目前,特别是应该加大粮食、副食品等基础性产品和煤炭、石油等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增加这些产品的供给来平抑价格。

  (作者供职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本文为个人学术观点。相关新闻见第五版)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