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金融开放:是抱残守缺还是迎难而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 22:08 《财经》杂志网络版
瑞士信贷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次贷震荡表明,金融开放充满着风险。但金融开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也是平衡国际收支的要求,金融不开放会引发巨大的泡沫经济风险。 【背景】美国次级抵押信贷震荡的波及范围仍在不断扩大。中国虽因其严格的资本管制及金融市场发育水平有限,避免了全局性的严重损失,但局部损失仍未能幸免。8月23日,工行、中行发布半年报,前者持有次级信贷相关债券12.29亿美元,后者持有该类资产逾90亿美元。中国银行针对部分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计提了未实现减值拨备人民币3.88亿元,对与其相关的债务抵押债券计提了未实现减值准备人民币7.58亿元。而在工商银行的报表中,则未出现相应的拨备,虽然该行行长承认投资次贷出现了“浮亏”。 暂时来看,汇投公司投资的百世通集团的股价相当低迷。 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允许境内居民通过天津滨海新区的金融机构直接投资香港证券市场。8月18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表示,此次这场金融风波的力度与范围非同小可,但这不会影响我国社保基金海外投资步伐。 6月20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和相关通知,于7月5日起允许包括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在内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境外证券业务。 已然涉足海外、即将展开大规模投资活动的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该何去何从呢? 瑞士信贷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次级信贷震荡表明,金融开放充满着风险。但金融开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也是平衡国际收支的要求,金融不开放会引发巨大的泡沫经济风险。 他说,在美国次级抵押信贷危机中,资本管制这道防火墙又使中国躲过一劫。除个别银行拥有少量次级信贷资产或相关联的衍生产品外,整个中国经济基本上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绝缘。如果美国消费不彻底陷入低迷,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基本避免次贷危机冲击的国家之一。 陶冬表示,看看汇丰银行的坏账,看看德国银行需要央行拯救,看看海外基金的焦头烂额,能让人不禁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没有严厉的资本管制,还不知会有多少中国的银行、保险公司、企业、基金手中握着一年前颇为热门的CDO(债务抵押债券,次贷的一种衍生产品)。 他指出,十年前,资本管制已经使中国逃过一难。当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大鳄”通过汇市、债市、股市,连环冲击亚洲金融体系,压垮了一批“小龙”、“小虎”。但当时中国金融市场和产品对外不开放,对冲基金无从下手。除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外,中国在金融风暴中几乎未受损伤。相反,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陷入困境,在某种意义上,为中国的出口和FDI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既然如此,中国应不应该金融开放?中国资金应不应该走向世界市场?陶冬的回答是:完全应该。其理由有三: ——金融开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崛起,国力大幅增强,财富大量积累。企业需要进行全球战略布局,目光必然移向世界各地的资源、技术、品牌和市场。海外投资决策越来越多,时效性也越来越重要。大量的中国资也需要寻求海外投资机会,争取更好的回报,分散投资风险。 ——开放金融也是平衡国际收支的要求。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巨额贸易顺差在相当程度上是结构性的,资本项目又是“松入紧出”,国际收支双顺差愈积愈大,为人民币汇率带来沉重的升值压力。面对单方向的汇率升值预期,政府独力支撑着汇市,导致外汇储备暴涨,国内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极其不利。从投资过热到信贷过热,从楼市过热到股市过热,都是流动性过剩惹的祸。随着通胀升温,中国已进入负实际利率时代,银行储蓄加速出走,情况仍在恶化。 ——金融不开放引发巨大的泡沫经济风险。在今天的中国,企业往往认为资本运作赚钱快过实业,于是,公司间彼此持股,股市、楼市齐升,资金流向蜂拥进入虚拟经济——日本经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症状已陆续出现。即使没有类似“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升的汇率变化,中国也完全可能栽在绊倒日本的同一块石头上。流动性过剩导致经济泡沫化,这便是金融不开放可能带来的结局。 陶冬表示,不可否认,金融开放充满着风险。长期处于资本市场的“锁国”政策环境下,擅长国际投资的人才奇缺,遑论风险控制机制。在本国资本市场游泳池里扑腾惯了的中国资金,突然跳入国际市场这个大海,危险可想而知。而且泡沫经济的狂热也往往使人们忽略潜在的风险。以国内企业的“豪气”,洛克菲勒大厦完全可能再卖给中国人一次。 但陶冬认为,这些不是资金不“出海”的理由,而是“出海”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困难。对此,既要积极向前,又要小心谨慎。政府先后推出QDII和资金自由行,拿香港“试水”很合适。香港是资本市场的“深水区”,但至少有“救生员”。而且,市场上多是中国资金所熟悉的国内企业,同时兼具一流的监管和透明度。 最后,陶冬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孩子大了,早晚要离开家,做父母的应面对这一现实,尽量帮助、尽量准备,临出门前再叮咛一声‘小心呵,走好!’”- 《财经》杂志记者 吴燕 采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