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牛文文:上海是否还需要光明牛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 09:59 《中国企业家》杂志
在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消费”的变革中,上海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文/牛文文 在上海,见到了光明乳业新任总经理郭本恒,听他讲述上任几个月来的举措。光明在经过4、5年的持续低迷之后,好像的确有了起色,据郭说,人心稳了、增长高了、主产品市场守住了。但是,我告诉他,光明究竟能否摆脱困境,关键是要看大股东上海市政府:上海还需不需要光明?上海有没有重新认识到消费品牌的重要性? 上海过往20多年,和整个中国一样,走过一个放弃传统的消费品牌、大建合资制造工厂的路子。永久自行车、上海缝纫机、大白兔奶糖、梅林腐乳、红梅收音机,这些在物质匮乏年代成为中国人“小资情调”象征的老消费品牌,竟然在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人们物质需求极大释放的时候,戛然消亡。江浙一代的小厂的产品纷纷冒“上海”之名行销全国,再次打击了“上海品牌”的声誉。与此同时,上海建设起了宝钢、上汽等引进合资型大型重工业企业,“上海制造”假跨国公司之手完成了由轻到重、由消费品牌到制造品牌的“升级”。 光明牛奶是上海仅剩几个的消费品牌之一。今天,以光明乳业为核心组建了大光明集团,主业实际是食品饮料产业。但是,“大光明”在上海一系列财雄势厚的实力派集团中(比如上实、外高桥、新黄埔等等),显得势单力薄,边缘配角。据说,光明今天是上海排名第19的企业(品牌),我觉得,如果真能够保持住前20位,已经是侥幸了。 王佳芬是我说认识的上海企业家中少见的精明强悍、开放进取的“女强人”,她和宝钢的谢启华可以说是上海企业界“女性双杰”。然而,这样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5、6年时间下来,在残酷的乳业大战中伤痕累累、进退维谷,困守“伤城”。在“蒙古军团”凌厉、狂飙的攻势面前,光明失去了领先的优势和信心,颓势已现。 上海所代表的那种优雅品位和精致生活情趣,为什么一直无法托起它的消费品牌呢? 时代不一样了。一个以中产阶级消费需求拉动的新消费时代正在到来,小康社会必将培养一大批本土消费品牌。延续30年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国内国际环境的制约,已经难以持续。我们的“未来之星”、深圳国人通信的老总高英杰提请《中国企业家》注意这样一种趋势:高科技不再是高回报,卖网络设备还不如卖T恤衫赚钱!以前是大把大把赚钱现在是一分一厘赚辛苦钱,反而传统行业的产品随着品牌的提升,利润率在大幅提升。联系到波导老总徐立华“手机没法做了,制造业没法做了”的“实业悲歌”,看来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消费”的变革,的确是时候了。在这个变革中,上海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上海人100年来养成的消费品位,是诞生和培育高端消费品牌最重要的条件。 我向郭本恒建议:高举“大都市口味”品牌,迎接本土新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但是,你的大股东、二股东也要认同这一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