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消费者信贷挑战金融行业监管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 02:37 第一财经日报

  “消费者信贷”挑战金融行业监管思维

  孙立坚

  一些劣质的贷款机构滥用资产证券化的工具来降低融资成本,并采取低息战略与优质金融机构进行恶性竞争,结果,整个市场的定价机制受到扭曲,差异化高质量服务的成本无法负担,信用风险越积越大

  美国“次级债风波”的直接始作俑者并不是美国次级住房按揭贷款体制本身,而是金融中介机构在开展消费者信贷时,过度竞争、标准化的风险定价方法使得它们无法得到证券的风险“价格”,从而导致过度的贷款扩张行为,从而不知不觉地埋下爆发金融风波的种子。

  “次按贷款”模式并非祸首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美国“次级按揭贷款”模式就是这场正在发生着的金融风波的始作俑者。否则,我们很可能会低估现代金融风险的复杂性。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次级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完全是基于风险管理的现代模式,而不是传统的资本管理模式。正像前任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所描述的那样,它是对“每一个贷款人的信用风险进行非常有效的科学评估,然后根据风险的大小来设定贷款的差异化价格”和支付方式。

  第二,“次级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是政府重点监管的对象之一。虽然无法监控这一特殊群体的信贷行为,但完全可以监管贷款公司的财务状况。而且,在这一业务的实践中,美国监管当局不断修正监管方式。同时,也积极促进问题贷款机构的破产和被并购的处理过程等。

  第三,“次级住房按揭贷款方式”多采取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多样化的支付方式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暂时性的流动性短缺所造成的支付障碍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这种特殊贷款体制本身并不是直接导致这场金融风波的始作俑者,而是金融中介机构在开展消费者信贷这一现代化金融业务时,过度竞争、标准化的风险定价方法使得它们无法得到正确的风险“价格”,从而导致过度的贷款扩张行为,这样不知不觉地就埋下了爆发金融风波的种子。这一判断的根据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次按贷款”

  蕴藏风险“逃避”机制

  由于贷款对象没有很好的资信记录和抵押资产,而且,这类客户层的贷款规模比起商业信贷要小得多,所以,通过贷款机构自身信息处理(传统的金融中介管理风险方法)来识别借款人资信能力进行差异化贷款,成本巨大,几乎不太可能。另一方面,采用标准化的风险定价方式(即只要获得一个高质量的风险度量专业软件就可)设计贷款条件,虽然风险控制的前期成本较低,但是,事后违约率还是较高(差异化的特征所引起的个别风险要比其他信贷业务大得多)。所以,这些贷款机构就很自然地会去选择“资产组合”的战略去分散风险:只要不断增加贷款数目——采取信贷扩张的战略,那么,对贷款机构而言,这种组合后的个别风险就会得到很好的分散。也就是说,个别的损失可以通过其他人那里获得的高利润而得以冲销。

  另一方面,这类特殊客户层也完全可以利用贷款机构的这种自我膨胀的动机,利用资信要求不高的这种贷款特征,合法地隐蔽自己高债务的状况,不断地从不同的次级按揭贷款机构那里获取特殊贷款。只要利率水平不断下降,房价不断上涨,就可以借“东家”钱还“西家”债,进行无风险的套利(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按揭利率高出其他贷款利率多少倍也无关紧要)。这样很容易引起过度贷款(借款),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升级,从而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这种自我膨胀式的风险 “逃避”机制不断激化。但是,一旦利率上升或楼价下跌,借款人的套利活动就无法获益,资金链很容易断裂,个别风险和系统风险都会同时增加,也就是说,因为存在上述自我膨胀式的风险“逃避”机制(不是规避!),所以,一旦无法逃避,造成的损失要远远大于正常的消费者信贷。

  而且,这群特殊客户层事后的财富状况无法进行再确认,当事人之间的事后风险分担几乎不可能。如果贷款机构事前就认识到这一业务的内在特征,就会有强烈的动机去分散事后的巨额风险。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些机构为什么那么积极地利用资产证券化工具的根源所在。

  “过度竞争”抹平差异化服务

  1997年开始,传统的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再次重整旗鼓进入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市场,他们以自己优越的信息处理能力、较高的风险准备金和富有竞争力的低息贷款条件,“占有”了这一市场中“较为优质的客户”,大大降低了信用风险。相反,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这一市场的一些专业次级按揭贷款机构,因为失去了这批“优质客户”,上述自我膨胀的组合战略受到了莫大的冲击,结果在残酷的竞争面前,无法通过差异化的定价来分散“逆向选择”所带来的性质严重的个别风险(即只能选择拣剩下来的高风险客户,而这些劣质客户因为没有潜在收入的来源,在相对高利息成本的压力下也铤而走险,去追涨高风险高收益的房地产板块,结果失败比例大幅增加),使自己陷入了破产和被收购的结局。

  尽管如此,这一市场的准入在过去的几年中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主要是因为一些劣质的贷款机构滥用资产证券化的工具来降低融资成本,并采取低息战略与优质金融机构进行恶性竞争,结果,整个市场的定价机制受到扭曲,差异化高质量服务的成本无法负担,信用风险越积越大。但是,当宏观状况(房价上涨、利息下调、证券化资产的收益有增无减等)有利于这一市场的发展时,过度竞争导致的信用风险的膨胀问题就暂时被掩盖了。

  监管不适“风险定价”贷款模式

  对于通过合理的风险定价来提供贷款服务的这一新模式,监管部门缺乏很好的事前监管方法(监管理念没有问题,请参照“第一点”)。因为没有抵押资产,没有连带保证,无法公开信息,所以,监管部门只能通过事后的贷款机构财务状况的好坏来加以判断,并由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敦促破产清理、积极促进并购等,但是往往这类贷款机构都在积极介入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因此,财务状况也很难及时反映出他们当前贷款的质量。直到发生像近期这样资金链断裂现象时,监管当局才如梦初醒,可惜这已为时过晚。自我膨胀式的“风险逃避”这一次级按揭贷款特有的“激励机制”,酿成了系统性风险爆发的严重后果,它让政府当局为稳定金融市场而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次危机的重灾地虽然目前还是控制在住房购置按揭贷款业务上,但系统性风险会破坏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信心。从欧美股市和汇市近日来的跌宕起伏中,就能够感受到近期市场罕见的恐慌状态,所以,不能排除风波会蔓延到整个面对“没有正常信用能力”顾客层的信贷业务上(全面 “逃向优质资产”的可能性!)——“流动性过剩”时代完全有可能出现“流动性消失”的危机!我们可以从次级住房按揭贷款的衍生债券上,更能领略到金融创新活动的威力:它可以做到在很短的时间内,“放大”流动性,也可以“抽干”流动性!插图/刘飞

  (作者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