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专家: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借鉴意义大于实际影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 15:2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 白洁纯 刘诗平)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这场风波将会持续多久?对中国会产生怎样影响?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日前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李扬表示,美国“次贷”危机目前仍属短时、局部问题,对中国金融机构的直接影响也局限在比较小的范围内,但中国各方面应引以为鉴、从中汲取教训。 “次贷”危机是局部性、短时性的意外冲击 “这次主要是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出了问题,波及到了次贷债券等一系列相关金融衍生品。”李扬认为,准确地说,应当叫做“次贷”危机而不是“次级债”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本身规模并不大,‘次贷’危机是局部性、短时性的意外冲击。”李扬表示,只要‘次贷’基础部分不再恶化,形势应该不会加剧。“对此,我并不悲观”。 从美、欧、日央行采取的解决措施来看,大都属于短期方法,这也表明了各国央行对形势的判断。 “对于短期问题,货币政策的措施一定要坚决、大剂量,美、欧、日央行就是这样”。李扬指出,各国央行主要是通过回购方式对金融系统进行注资来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仅从头寸上调控,这就是针对短期问题的解决方法。 中国金融机构实际损失不大 对于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李扬认为,心理层面因素居多。 他指出,一般来讲,凡是涉及到交易,无论是简单的衍生品还是复杂衍生品都会受到影响。但根据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程度及国内各金融机构持有的外汇头寸来说,影响应该是局限在比较小的范围内。 李扬介绍说,债券产品分为“持有到期”和“可出售”两种。在债券产品市场价格时时波动的情况下,“持有到期”类债券,只要机构没有破产,本息不会受到影响的。而“可出售”类债券,按照公允价值计值,本息的损益会根据市场价格随时变动。现在中国金融机构持有前者的比重很大,这不会有实质损失。另外,国内机构也不存在资金紧张问题,将手上的“可出售”类转换为“持有到期”类也可以大规模降低损失。 货币政策要瞻前顾后 “从简单金融衍生品到高级衍生品再到货币政策操作,‘次贷’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李扬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货币政策一定要瞻前顾后。 “次贷”危机起源于美联储的加息政策。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同时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很多贷款购房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并愈演愈烈。 然而,李扬并没有对美联储多次加息的做法表示否定。他认为,17次加息力度很强,主要归因于美联储对形势的判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挤出经济中的泡沫,以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 他指出,当前中国住房市场也存在不确定因素,为了抑制这种因素,有必要动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然而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加息给开发商增加的成本可以很顺畅的通过提高房价转嫁到普通购房者身上,而购房者增加的利息负担也要自己承担,这有可能会导致违约率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操作也需要顾及到经济的方方面面。 金融衍生品应当积极审慎推进 “‘次贷’风波警示我们,金融衍生品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也会成为风险传播的渠道。”李扬认为,鉴于此,中国在积极推进金融衍生品的过程中也应当保持谨慎的态度。 美国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绝大多数都通过证券化和各种金融衍生品实现了风险分散,正因为如此,这次风波中,发放贷款的机构并没有在短期内面临灭顶之灾,但与此同时却也影响到了全球的金融市场。 李扬指出,与美国不同,中国的资金多集中在银行,而不是市场。银行体系要大规模借鉴国外防范风险的经验。金融机构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应当注意多方面的风险,进一步做好防范风险的制度准备、人才准备和技术准备。 加强基础信息 提高监管的精确性 美国对银行体系内部的基础信息研究得非常精确,仅美联储就有3000人的基础信息研究队伍,基于此,美联储每次进行利率调整,都可以较为准确的算出房贷市场的违约率。 李扬强调,目前中国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还没有分层次。为此应当在银行体系内加快做好低端的、基础性的工作,对贷款的风险、信用状况、违约概率等方面的最初信息要做得非常精确,国内监管部门也要更加注意这种信息监管的精确性。只有完全掌握了这些信息,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做到对症下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