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警惕跨国公司的另一种掠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9日 11:42 大洋网-广州日报
从33家到80家,再到目前的90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现在了由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搜集整理的污染企业名单上,这其中包括著名的百事、通用、3M等“全球500强”企业。这些跨国公司并没有遵守自己的环境承诺,他们进入中国以后很快就“入乡随俗”,降低了环境标准,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当地的污染大户。 相对于国内的一些小企业来说,跨国公司污染环境的行为更加让人痛心疾首。小企业污染环境还可以说自己刚刚成立,没有防治污染的经验,资金不够,技术落后,但是,这些借口在跨国公司那里是不能成立的。跨国公司通常都有领先的技术和防治污染的经验,对它们说,避免污染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事实上,大部分上了污染企业名单的跨国公司在其母国的环保方面都拥有良好的口碑,保护环境甚至是它们的竞争优势之一。比如一家日本公司,其在日本的八家工厂里有七家都达到了零排放,但是在中国却连最基本的排放标准都没有达到。为何这些跨国公司在其本国内就能做安分守己的“好公民”,可一到了中国就很快抛弃曾经的环保承诺,毫无顾忌地大肆排污呢?其背后的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 原因之一恐怕与整个投资大环境有关。在GDP的指引下,个别地区为了招商引资,放松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一看到“全球500强”,就联想到业绩和政绩,却忽视其环保承诺。这应该是导致跨国公司没能遵守承诺的主要原因所在。当这些跨国公司挟带着强大的资本进入中国后,从竞争上考虑,由于国内企业环保标准相对较低,为了节约成本,跨国公司也会“入乡随俗”地执行比较低的环保标准,而不愿意投入资金和技术去治理污染,他们似乎认为这些投资毫无必要。 原因之二也与我们对跨国企业的监管有关。在吸引外资的大帽子下,地方环保部门很难在监管跨国企业的污染上有所作为,由于受到种种牵制,让它们难以直接行使处罚权。因而,对跨国企业的监管大多要依赖国家环保总局。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也很少看到有哪家跨国企业被环保总局处以重罚。再加上我们现有的环境测评体系,普通百姓根本没有话语权,导致本该很重要的一个监管渠道失去了作用。如此种种,使得跨国企业的污染成为了监管上的漏洞和空隙。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资进入中国本身是一种正常经济现象,跨国公司的进驻一定程度上是地域经济活力的写照。但值得警惕的是,我们附加给外资的种种优惠条件,反过来会让外资肆无忌惮地在我们的土地上掠夺各种资源,甚至有意识地将那些污染严重的生产环节转移给我们。到目前为止,90家上榜污染企业中,肯接受第三方审核评估的只有七家,它们为何敢于如此不重视?当然是因为它们早已摸透了我们热衷于引进外资的心。 如果说跨国企业追逐利润还是出于资本的本性,那么“污染全中国”就是对我们有限资源的掠夺和破坏。遗憾的是,这些掠夺和破坏在就业与GDP的遮掩下,要么被地方视而不见,要么就是付出很小的处罚换来更大的污染。当我们恶化的环境转变为外资的利润时,再不清醒,代价就太大了。(作者: 李龙)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