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谁是全球性潜在通胀的主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8日 13:46 华夏时报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

  当中国7月的市场上肉禽类价格飙升45.2%、蛋类价格上涨30.6%的时候,同样的苦恼也开始袭扰欧洲的消费者。一切迹象都表明,中国的猪粮蛋价格异动,并非特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在食品价格的带动下,进入新一轮通胀风险期。

  放诸更长的周期考察,各主要经济体近期的食品价格上扬或许只是全球性通胀趋势的峥嵘偶露,通胀周期从2001年就已开始,其上涨曲线恰好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胀的大门,早在气候、胃口和汽车之手敲响前,已经开启。

  在全球金融市场从美国次贷危机的阴影中渐次摆脱出来的时候,全球性通胀的阴影却更清晰地浮现了上来。其实,这是一个一直在较为温和地潜藏着的幽灵。但是,现在人们正越来越感觉着它的危险气息。

  当中国7月的市场上肉禽类价格飙升45.2%、蛋类价格上涨30.6%的时候,同样的苦恼也开始袭扰欧洲的消费者。6月,欧元区的食品价格涨幅为2.1%,英国更高达4.8%,德国的牛奶供应者和

意大利的面食制造者则宣布,本国的牛奶制品和面食,将分别在年内涨价50%和20%。在次贷危机的飘摇中召开的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利率会议坚持维持利率不变,则鲜明地表明,在委员们的眼里,与信贷危机相比,保持对通胀升温风险的警惕性更重要——6月,美国食品价格的涨幅是4.1%。一切迹象都表明,中国的猪粮蛋价格异动,并非特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在食品价格的带动下,进入新一轮通胀风险期。

  谁是全球性通胀的潜在共谋者?目前的已知三大候选者是:气候异常、胃口转变、玉米燃料。全球性气候异常、包括中国在内的非发达国家人群的口味向肉蛋奶转变、玉米被用作利润空间更大的乙醇燃料,导致食品出现全球性供求失衡,这是明显的客观原因。但如果原因仅限于此,来自食品的警告全可以看做结构性和阶段性的价格上涨,在全球经济基本面没有明显变坏的形势下,对通胀风险严阵以待的必要性也就不复存在。情况真的这么简单吗?

  放诸更长的周期考察,各主要经济体近期的食品价格上扬或许只是全球性通胀趋势的峥嵘偶露。实际上,通胀周期从2001年就已开始。看看食品以外的品种:2001年底,国际原油价格是每桶16.65美元,2007年7月底,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冲破78美元大关;2001年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为每吨1336美元,到2007年7月底达到7800美元;镍价2001年为每吨4400美元,2007年冲到47000美元。抛开供需矛盾和投机炒作的因素不谈,实际上,价格上涨早已从生产资料中启动。而其上涨曲线恰好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美国发动伊战。通胀的大门,早在气候、胃口和汽车之手敲响前,已经开启。

  全球性潜在通胀的成因或许很多,但毫无疑问,美国的全球战略是真正的主谋者。而随着中国对美贸易连年顺差及中国成为美国债权人,中国承受的传导性通胀压力空前增加。这压力既表现在政治上,也表现在经济上。政治上,负债超过14万亿美元的美国希望

人民币升值以减轻其债务负担,因此频繁对中国施压;经济上,国际市场的变化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中国市场,会导致中国市场供需出现计划外的异常——开发玉米燃料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案例,就有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驱动因素,从中可以感受到“蝴蝶效应”带来的风动。

  看清这些成因,有助于总结当下10年来的首次肉禽蛋类价格上涨,与10年前的物价上涨有什么不同;同样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美国近来从产品安全、

知识产权方面发起的强劲挑战——例如告诉美国,在担当国际经济卫道者的同时,别忘了自己给国际经济带来的危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