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如何看待当前的物价上涨(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 11:27 南方日报

  引发全面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谭炳才

  由食品类尤其是猪肉涨价带动的物价上涨,是食品有效供给不足所致,是正常的市场价格波动

  在西方,由于GDP、投资与通胀具有关联性,因而多以通胀率作为衡量经济是否过热的标准。而我国国情不同,GDP、投资和通胀之间的变动没有一致性,因而增加了判断的难度,容易产生意见分歧。到目前为止,我依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是健康的、理性的,近年还会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由于我国的统计与国际统计的差异,因而判断经济的冷热不能光看几个统计数字,在中国更要看重生活、生产的实际。经济高增长,但没有引发通货膨胀,这样的增长是健康、理性的,无须担忧;经济高增长,但导致了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整体下降,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增长是过热的,要予以防止。今年1—6月,我国GDP和CPI分别达到11.5%和3.2%,经济增长速度比以往几年都快,也引发了物价的上涨。近期以粮食和农副产品为主带动的涨价既有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原因,也有受到生产成本上升和供求结构失衡的影响,但主要是食品类尤其是猪肉涨价带动,是食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所致,完全是正常的市场价格波动,符合市场规律。当前,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中央政府驾驭市场经济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完全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平抑物价上涨,经济陷入恶性危机引发通胀的可能性不大。这可从最近中央决策层出台的控制流动性过剩、控制猪肉涨价、增加对弱势人群的补贴等一系列调控政策得到充分证明。估计下半年物价涨幅会缓慢回落,猪肉价格上涨的压力会在明年上半年得到缓解。

  我省CPI涨幅居全国倒数第3位,经济发展没有过热现象

  一般认为,

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物价指数只要控制在3%以内,就不会出现经济过热现象。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与全国相比,我省物价上涨总体水平比全国低得多,物价温和上涨,涨幅在居民可承受的3%范围之内,没有出现经济过热的现象。今年1—6月,我国GDP同比增长11.5%,CPI达到3.2%,比去年同期增加1.9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CPI同比上涨4.4%。上半年,我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4.3%,CPI达到2.1%,同比上涨0.4%,GDP增长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而CPI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CPI涨幅居全国倒数第3位。

  分析我省这一轮涨价的原因,主要由食品类和

商品房价格上涨较快所带动,属于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积极稳妥应对价格波动的关键是增加有效供给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当前最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其关键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及时解决粮食和副食品生产、供应、价格方面出现的问题,以缓和供需矛盾。当前,国务院高度重视物价波动问题,已在加强农资价格监管、扶持生猪生产、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对低收入人群和大学生补贴等方面作了统一部署,我省根据中央精神已作了全面布置落实,尤其是今年7月10日广东省物价局等五局(厅)及时出台的《关于印发广东省主要粮食价格应急干预预案的通知》,以及省价格协会等11家行会承诺不哄抬物价,都是针对性极强、收效非常明显的重大的举措,一方面充分反映了我省驾驭经济大局的能力,另一方面反映了我省市场经济成熟度高,市民具备抗击市场风险能力的良好素质。这些有力措施的出台,将大大促进我省物价下落。预计,下半年我省经济将继续维持高增长、低通胀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作者系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处长  

  当前的物价上涨属于结构性上涨  

  □刘志铭

  物价上涨已经成为当下举国关注的焦点。继上半年肉价上涨之后,方便面、豆制品、食用油和快餐业相继提价,一些行业协会也跃跃欲试,欲作涨价联盟推手,伺机提高本行业产品价格。从我国去年以来的物价走势来看,我们的确已走在通货膨胀的边缘,遏制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也成为共识。当前的物价上涨是局部性的还是全面性的呢?通胀的隐忧来自何处?如何从根本上化解长期通胀的压力?这需要我们理性地分析。

  当前的物价上涨属于结构性上涨,具有生产要素成本推动型和国际传导的特征

  仔细观察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发现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涨价商品主要集中在“吃”这一方面,并突出表现在粮食、肉禽及制品、蛋类等食品价格快速上扬。

  就构成此次价格上涨核心的食品价格来看,在很多人看来具有偶然性或周期性因素,但既然已形成席卷全国之势,必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因素。与2004年粮食减产引起供给突发性缺乏造成的粮价上涨不同,此次食品价格的普遍上涨首先源于要素相对收益率变动引起的供求条件的变化。

  具体来说,我国当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引发了非农产业和制造业要素相对收益率提高,诱使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和城市部门转移,并引起土地、资金和劳动在传统农业部门相对减少,而全球流动性过剩及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使国际市场对我国制造品的需求强劲,加剧了要素收益率的这种变动。从这一点上来说,此次食品价格上升具有生产要素成本推动型的特征,这也是市场体系完善过程中要素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

  其次,近些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一直低位运行,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加之国际油价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这也使得此次物价上涨具备开放经济下明显的国际传导特征。

  最后,引起最大关注的猪肉价格的持续猛涨,则直接源于去年上半年受疫病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养殖户缩减养殖规模以及今年部分地区猪蓝耳病等疫情导致猪肉的供应紧张。

  当前除食品价格外,非食品和工业产品价格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上涨迹象,而服务产品的价格升幅也基本维持稳定。因此,一个基本的判断是,目前的物价上涨属于“结构性”上涨,尚没有出现全面性和系统性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中存在全局性长期通胀的隐忧

  尽管我国目前并不存在着整体性的通货膨胀,但是我国经济低通胀的格局已经结束,而且宏观经济中还存在着全局性长期通胀的压力。

  首先是存在来自总需求的强劲拉力。从GDP的构成来看,消费需求相对稳定,投资与净出口则为增长的两大龙头。一方面,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持续高速增长的状况根源于我国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表现为生产要素价格扭曲、资源能源产品价格过低,内化于企业生产成本的环境成本过低等,刺激企业过度投资。从净出口来看,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巨额的外贸顺差,上半年贸易顺差同比增长85%,为GDP增长率贡献约6个百分点,这也为国内物价带来不小的压力。

  其次,货币政策环境宽松,为通货膨胀带来了强大的推力。从中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尤其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 1)的快速增长,为商品价格上升提供了宽裕的货币环境。更严重的是,为了维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在高速出口带来巨额外贸顺差、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央行被动发行基础货币,释放出大量的流动性,继而推动国内资产价格飙升,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对我国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化解长期通胀隐忧需从根本上治理

  要化解长期通胀的隐忧,一是深化制度改革,疏通价格机制渠道,为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微观基础,包括矫正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机制,重估偏低的能源、资源和劳动的价格,健全环境治理机制,将必要的成本内化于企业的生产成本之中,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扭转企业过度投资的倾向;二是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角度来看,汇率政策已成为重中之重。当前的贸易顺差扩大、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攀高等问题,最终都会归结到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在开放经济下,由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相对僵化,巨额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压力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没有多大回旋余地,控制信贷供应、提升利率水平等政策手段的治理效果也大打折扣。从根本上看,逐步建立更具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维持我国物价长期稳定的根本举措。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本轮物价上涨有合理因素  

  □彭 澎

  近来,物价上涨引起各方关注。上涨的多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且涨幅大大超过总体价格指数,令民众感受到了不小压力。如何控制物价上涨,成为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没有出现全面价格上涨,更谈不上通胀

  表面上看,与上一轮水、电、煤、气及公共服务价格上涨不同的是,粮油价格上涨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是全球范围内供求关系波动的结果。

  本轮物价上涨的原因可以归纳为:(1)粮油价格是“恢复性上涨”,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种粮成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饲养生猪的人工、运输成本提高等情况,这种价格上涨可以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2)投资过热为物价上涨推波助澜,与此相关的能源紧缺和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推动了物价上扬;(3)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对肉禽蛋消费增加,因而对饲料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而近年国内外兴起生物燃料热,也加大了粮食需求;(4)今年上半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出现多年来少有的快速增长,使得居民消费愿望增强,经济发展出现新变化,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幅差在缩小,这可能意味着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5)气候、疫病等自然灾害也在短期内对农产品价格造成影响。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高速经济增长总是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而近期主要由食品价格引发的物价上涨,又表现为“结构性上涨”。即相比较而言,这一轮物价上涨主要是农产品,而工业品价格基本稳定。显然,目前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全面物价上涨,更谈不上通胀。但是,在当前流动性过剩较突出、房价持续上涨、股票指数震荡上行的情况下,一旦食品价格上涨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也存在引发价格普涨的危险。

  农产品价格提升是工业化后期必然出现的“补涨”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认识这次物价上涨的合理因素。本轮物价上涨是由宏观政策和市场规律双重推动的。首先,粮食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去粮食价格过低的一种矫正;其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政府一直致力于扩大需求,这种努力对物价上涨有推动作用;再次,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必将导致物价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温和上涨;第四,农产品价格提升是工业化后期必然出现的“补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鼓励人们投资农业生产;第五,物价上涨将提升实际汇率,减少贸易顺差,甚至可能对冲人民币升值压力,即物价上涨引起的币值下降对冲汇率引起的币值上升。当然,在这种对冲中,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加,出口对增长的贡献下降。

  密切关注价格上涨的联动性,及时制定前瞻性政策措施

  当前物价上涨的压力确实十分明显。但是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是两个概念。物价上涨主要反映在某些商品的价格上,而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总供求失衡,总需求严重地超过了总供给。中国目前的情况,仍然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种供大于求的格局还没有改变。

  推动中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环比型的。生产资料价格虽然同比上涨幅度很大,但是5月与4月的环比是一个负数,负1.4%。我们的粮食价格虽然比去年同期上涨32%,但是5月比4月下降了0.5%。随着宏观调控逐步见效和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这种态势还会持续下去。

  就未来价格走势而言,仍然存在着继续上涨的压力。此次价格上涨虽呈结构性特点,但从物价水平各个构成项目来看,物价上涨压力并未充分释放,下半年依然存在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此外,根据有关统计,本轮物价上涨对消费者信心已经造成冲击。而且,物价指数是一个滞后指数,它对经济的反映有一个滞后期。从生产、流通到消费,从上游产品到下游产品,从投资到消费等都有一个传导过程。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价格上涨的联动性,并制定一些前瞻性政策措施。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上一页] [1] [2]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