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百亿债务是如何套到高校脖子上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 09:11 燕赵都市报

  邓海建

  中国的高校似乎有钱得很,自上而下一应地富丽堂皇;中国的高校又似乎穷困得紧,贷款总额接近天文数字。一份题为《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的课题最近刚刚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完成,扩招后高校举债的发展成因和危机根源再次被关注。研究认为,不能把高校举债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扩招”。(《21世纪经济报道》8月14日)

  高校举债的原因当然不能简单归结为“扩招”,就譬如马蒂尔德太太的悲剧命运不能简单归咎为项链价高一样(莫泊桑小说《项链》)。教育部此前也在其官方网站上罕见地用“危机”来形容目前的高校债务问题,北大课题组的报告显示:到2002年底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达到88亿,截至2005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而同样在2005年,76所高校的总收入是656.66亿,校均收入8.64亿元。也就是说,现有的贷款规模已经相当于高校收入的51.1%。

  百亿债务究竟是如何套到高校的脖子上的呢?表面上看是“扩招”,人多了,固定资产当然应该膨胀,软硬件都得跟上,问题是,民意对高校债务的质疑也许并不是庞大的终极数字———而恰恰是这个天文数字形成过程中的诡异、暧昧、灰色和模糊。一是地方政府的土地推动力。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土地出让金一直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收入,不纳入政府预算管理。譬如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以负债著名的、每年支付1.7亿元利息的

吉林大学,身后是941万平方米的庞大校区。大学之大,债务之多,正是不少地方政府热情推动投资开发高教园区、大学城项目的恶果———他们希望借此一方面拉动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土地转让金收入,扩大预算外资金规模。二是商业银行丧失风险警惕无限信任的结果。高校借款的便利是超然的,不仅政府财政贴息,而且有效的贷款监控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偏偏缺位,商业银行把高校视为国资垫底的无风险领域,其理想逻辑是:高校贷款约等于国家贷款、全体纳税人贷款。

  当然,高校在政府和银行的“钱力”诱惑下,胆子和底气都是惊人的,一出手都是大手笔:食堂用观光电梯、校门堆汉白玉……合法开支、不合法开支、边缘开支一起构成了高校财务乱象,而管理者则丝毫没有债务危机意识,即便离任,也没有“债务

审计”。此外,还不能不提到好心办坏事的“高校教学评估”。教育部始于2003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央属和地方院校采用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结果是逼着一些资质欠佳的高校“打肿脸充胖子”。

  纳税人不想拿财政垫背、而高校又基本缺乏偿还能力,这个矛盾的化解又不能指望从学费上收回。谁都不希望看到高校资不抵债的那一天,眼下而言,即便我们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但起码我们能够做到:一是可以控制好高校贷款的扩张惯性,稳定高校债务规模;二是完善高校财务制度,强化贷款审计。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