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不能过分相信CPI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 01:55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8月8日,央行发布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因此,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导问题,防止价格全面上涨。

  按照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上半年CPI(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2%,其中6月份CPI涨幅达到4.4%,继续创下近期新高。我们认为,这两个数字双双超过3%之“警戒线”,但仍不足以全面反映社会商品总供求状况。中国的实际通胀水平以及潜在通胀风险,有可能被低估。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CPI指数统一采用“八大类”体系,即指数的构成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其构成权重分别为34%、4%、9%、6%、10%、10%、14%以及13%。

  该种核算方式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居民消费行为及总体经济形势的变化,其缺陷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CPI集中针对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商品及服务项目,而中国较高的经济增速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1999年以来,居民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逐年下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CPI数据对于中国整体物价水平的代表性并不很高。

  第二,CPI主要衡量居民生活费用的变化,并不直接包含投资品价格波动,但在实际生活中,

股票、房产等资产项目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近几年内,中国的股票价格连连翻番,
房地产
价格亦快速上涨,各类投资品价格上涨幅度大大超过普通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因此,CPI未能充分揭示真实通胀水平。

  第三,CPI核算中的商品构成及权重设置可资商榷,主要表现在食品、烟酒、衣着等项目占比过高,教育、医疗,以及公共服务类商品占比过低,而在实际生活中,恰恰又是后者价格涨幅较大,且占居民消费总支出比重不断提高,这种脱节导致CPI数据与居民实际感受大相径庭。

  第四,CPI未能充分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及市场状况,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政府所实行的价格管制。譬如说,近年来全球

石油价格一路走高,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也在节节攀升,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并未合理传导至国内市场。长期而言,这种内外倒挂的格局难以为继,因此,现行CPI统计与未来价格变动趋势不甚配套。

  当然,针对通胀风险趋于上升之状况,相关部门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价格上涨的综合性措施,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粮食生产也不会出现大的变动,总体来看,未来物价上涨的风险依然处于可控状态,真正值得关注的主要是两条:其一,资源、能源等上游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向下游传递扩散;其二,国际收支失衡持续积累,过量货币蜂拥进入证券、房产市场并不断吹大资产泡沫。

  合理的治理举措需要合理的形势判断。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价格指数体系,其中包括CPI、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CGPI(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等等,用以指示不同环节、不同领域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情况,我们希望并相信,决策部门能够对这套体系不断完善和修正并据以出台适时适度的调控政策,将未来通胀风险降到最低。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