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涨价压力加大 但不宜下猛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1日 15:09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杜艳 北京报道

  8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称,目前我国价格上行压力加大,通胀风险值得关注并建议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步伐。

  此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了一场全面的价格整治行动,限制地方政府的价格调整行为、严厉打击价格串谋,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拉网式的价格大检查。

  通货膨胀的阴影在蔓延。政府部门的强力干预是否会拉住价格上涨的步伐?中国会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吗?在流动性过剩压力依然持续的情况下,货币当局该如何应对通货膨胀的威胁?

  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预期中的资源价格调整还会继续吗?或者我们应当暂时搁置资源价格调整的方案,集中精力打一场通胀反击战?

  8月13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7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也许到那个时候,政策趋势将逐渐明朗。

  针对上述问题,本报采访了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分析师祝宝良。以下为访谈内容。

  经济观察报:我们注意到,以肉价上涨为标志,食品价格上涨已经开始全面扩散,从鸡蛋、乳制品到方便面,甚至其他消费品,这对公众生活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带来很大压力,这种价格上涨是否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通胀的风险是不是会加大?

  左晓蕾:6月份的CPI数据已经达到了4.4%,应该说有通胀增长的趋势。尤其是下面的两个导致通胀的因素应该引起关注。一是肉蛋等食品和粮食的供给,这是现在提得比较多的;二是流动性过剩,也就是货币太多的问题。

  流动性过剩在通常都应该表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本身就是一个货币现象。对中国来说,总供给和总需求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很大变化,在给定流动性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价格的上涨,只有一个解释,货币供应总量超出总需求后出现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有两年的滞后效应。2004年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出现,中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也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所以要关注通胀的问题,而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任何因素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6月份的数据显示了这种增长的趋势。

  祝宝良:今年以来,CPI涨幅较大,引发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不过,据统计,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中,食品价格带动了2.5个百分点,扣除食品的因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其他项目仅上涨0.7%。与食品价格相比,其他消费品价格涨幅不高,有的还有所下降。

  粮食是食品中最基础的产品,肉、禽、蛋、水产等食品的生产都是以粮食作为原料,粮食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引发肉、禽、蛋、水产等食品生产成本的增加,会从成本上导致肉、禽、蛋、水产等食品价格的上涨。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三年增产,粮食总体上处于供求平衡、略有结余的状况,今年以来,粮食价格涨幅基本稳定在6%以内,肉、禽、蛋的生产成本基本稳定,其价格没有持续上涨的基础。今年肉类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由于疫情、前期养殖赔本等原因使生猪供给出现短缺。生猪的生产周期是3-6个月左右,目前养猪的比较收益大大高于卖粮收益,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很高,供求关系的变化只是时间的问题。我相信在今年年底,肉类价格会趋于稳定。

  还有一个现象也应该注意。在居民消费物价上涨较快的同时,生产性物价呈现稳中有降的走势。今年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2.5%和3.4%,当月涨幅均低于累计涨幅,最近几个月生产性物价一直呈现稳中有降的走势。

  经济观察报:有分析认为,由于核心CPI依然在1%以内,因而不会有通货膨胀的危险,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左晓蕾:是的,核心CPI里面不包括粮食和石油等,因为这两种产品的价格波动是很大的。但是不等于这两种价格波动大,就不需要去注意它。美国说核心CPI不等于说不关注这两种产品的价格,比如说没有,它现在的核心CPI涨不上去,可是你观察它的货币政策在盯什么,它很关注非核心价格。从我的理解上,应该对这些更重视。

  祝宝良:物价上涨能否导致工资上涨,引发物价工资联动,加大物价上涨压力,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呢?我认为不会,首先,就业压力很大,物价工资联动机制基本不会发挥作用。其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大快于工资的增长,不会形成工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

  当前,物价水平适度上涨对于保护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是有益的,3%-5%的物价上涨在目前经济增长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当然,由于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严峻,今年以来,

房地产价格进一步提高,应引起关注。此外,也应关注低收入阶层因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生活问题。

  经济观察报:就目前的政策选择来说,什么样的调控政策更有利于稳定通胀预期,抑制物价水平走高?最近国家发改委也表态要 “依法从快从重处理乱涨价行为”,您如何评价这些调控措施?

  左晓蕾:我觉得现在该做的政府大致都做了。我们认为通胀上涨,一有供求的影响,二有流动性过剩的影响,然后还可能有哄抬价格的问题,从中长期来说可能有粮食供给的问题等。这些问题其实政府都做了安排。从财政部对猪肉的五条规则,到中央银行利率和准备金率调整,发改委的价格控制等。政策都做到了,但是政策有个时间周期,货币政策也需要有个累计的效应,应该说这种全方位的政策组合是很必要的。

  祝宝良:虽然当前经济增长偏快,但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煤电油运等物质资源供求基本平衡,没有出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经济没有出现过热。

  为缓解贸易顺差扩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货币流动性增强的问题,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今年以来,连续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三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增强

人民币汇率弹性;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和加工贸易政策。这些政策有的已经发挥作用,有的正在落实,政策效果的显现需要加以时日。

  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趋向不能改变,更不能下猛药。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经济观察报:在这一轮涨价背景下,资源价格调整,包括公用事业价格调整以及

成品油价格改革是否还会如期推进?您们认为,暂缓这些改革的推进是否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左晓蕾:我觉得其实中国错过了一些很好的价格调整的时机,当去年通胀只有1%多的时候,我们没有加快能源税和其他要素价格的调整步伐,现在政策似乎又被当前的局势挟持了,也就是政府至少在进行价格改革的时候,要对当前价格上涨的局面做一些全面的权衡。我觉得资源税是应该提起来的,因为这个本身需要讨论和法律程序的时间,这个税率与目标值差太远了,不能再等了。

  祝宝良:当前,我国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部分地区环境承载能力接近甚至超过临界状态,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增强。

  虽然各地区各部门开始加大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放的工作力度,但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放的目标没有完成。必须下大力气加快改变这种状况,否则经济社会难以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不答应。而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反映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保护成本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并通过价格机制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是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放的最有效的办法。尽管调整资源价格会加大物价上涨的压力,但这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应在兼顾物价总水平的基础上,分步骤、多次地调整资源价格和环保费用。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