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大与小的博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0日 04:28 第一财经日报

  王佑

  经过长久的争夺和等待,一场6年之久的反倾销案有望迎来转机。欧盟可能在针对中国节能灯提起的反倾销调查结束后取消反倾销税,而来自东方的千万只节能灯也有望因此重新点亮欧洲。

  在这场看似我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纠纷中,另一种玄妙或藏匿其中:个别欧洲公司为垄断市场而借政策之手撑起地方保护“大旗”,从而打击势单力薄的中国厂商。这不是一种势均力敌的对抗,而是公司对公司的竞争。

  上世纪90年代末,质优价廉的中国节能灯赢得了欧洲青睐,2年内销量从3500万只猛增到7500万只左右,一度占领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但这种变化显然危及了当地企业的利益。包括飞利浦、欧司朗以及SLI在内的三家欧洲节能灯巨头于2000年向欧盟起诉中国厂商,认为对方在欧倾销。

  中国能以较低价格打开欧洲之门的原因在于,该产品已过了专利保护期,专利持有人无法再操纵价格获得暴利,这为中国公司参与竞争创造了条件。在中国产品出口欧洲之前,当地这些巨头的市场地位稳固,但当遭遇中国中小企业的强烈冲击时,这些巨头们因自身成本高昂而陷入了困窘。当然,他们并没有通过内部管理增效去争夺市场,而是一面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设厂,一面又向欧盟“哭诉”,要求对中国展开调查并征收巨额

反倾销税。

  为什么说是个别厂商的“诡计”呢?简单来看,当地企业如提出申诉的话,要该产品的生产企业有同盟才行,且同盟的产量要在50%以上,如果支持者只有相似产品产量的25%,调查不得进行。欧盟对中国节能灯厂商展开了调查并裁决了高额税率就表明,挑起事端的三家公司必然在当地市场占有率相当高。

  一位欧洲当地的节能灯进口商曾写信给欧盟,称欧盟的生产厂家更应在生产上提高效率和对手竞争,而不是只顾伸手。他还指责,欧司朗等公司自己就在中国设厂,再把产品卖到中东和非洲,在包装上不打“德国制造”而是“德国技术”。显而易见,该公司非常清楚中国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他们自己也受益于此。他们一边享受好处,一边又向欧盟投诉中国工厂,本身就是一种讽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