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记者手记:老兵之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 11:34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在作为军人为国家服务5年,作为创业者为深圳建设了5年,作为国有企业员工工作了5年之后,黄有品和他的战友们又以合资企业员工的身份为企业工作了近15年。无论从什么角度而言,他们都为这个社会服务了整整30年。 在这30年中,他们陆续失去了退伍军人的保障权利,基建工程兵的优惠待遇,国有企业员工的基本保障,最终面临着失去生存权利的威胁。而在这些权利的“蜕变”过程中,他们就像一群温顺的羔羊,一次次默然忍受别人对自己命运的摆布和安排。直至最后的生死关头,他们才试图依赖法律来维护自己已经所剩无几的微薄权益。 此时他们争夺的已经不是利益,而是自己作为人类最后的尊严。在许多类似的制造型企业里,劳动力只是随时可以替换的“工具”。如果没有政府法规的强力保障,这些“劳动工具”的“磨损”几乎不在管理者的考虑范围之内。 而这恰恰是令黄有品们最无法忍受的:在为企业和社会贡献了近30年的青春与血汗之后,自己却被当作一台即将“报废”的工具扫地出门。 如果他们愿意忍耐,也许还能再签一年合同,然后在某个时刻像其他战友一样默默地消失;如果不接受这种命运,那就连当下的工作与生存权利也将失去。 看似荒唐的规则,反映出中国经济腾飞背后的一段辛酸史:在过去30年“以劳动换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资本占据着绝对话语权,缺乏保障的劳动者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而在经过了30年的发展后,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开始发现并承认: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每一个公民生活和幸福质量的提高,而不是中央银行里外汇存款的增加。 “黄有品们的遭遇正在考验我们社会良心和体制的底线。”一直关注此事的顾兴初律师表示,他们的无奈与无助,足以证明“我们的体制运转在局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