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全局通货膨胀警报拉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 16:27 《商务周刊》杂志

  我们可以相信“黄金十年”,可以相信未来20年的中国奇迹仍将继续,但绝不能不相信自然规律——“没有不败的繁荣”。居安思危,是对自己最负责的态度

  □记者 商平

  面对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的意外加速及通货膨胀率的跃升,中国不得不打出了第N套宏观调控“组合拳”。

  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次日起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这是自去年4月以来央行的第五次上调利率。与此同时,尽管没有如市场估计那样全面取消20%的银行存款利息税,国务院还是宣布从8月15日起将利息税下调至5%。

  自7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宏观数据后,在市场的广泛预期中,这些举措早已是“明牌”。甚至是第二季度11.9%的GDP增长,和6月份高达4.4%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创下近3年来最高水平,也没有刺激到市场的神经。至少从目前绝大部分政府部门层面和官方分析人士的反应来看,对于前景,大家都是“好好先生”。

  唯一令人耳目一新的官方判断来自央行。这个以治理通胀为核心政策目标的宏观调控部门,继7月4日在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上6年来第一次针对货币政策提出“稳中适度从紧”后,再次声明这次利率上调“有利于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这种“山雨欲来”的隐含语调不仅仅缘于突然跳高至4.4%的CPI,还包括几个跳得更高的宏观数据。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2.54万亿元,也就是说半年用完了全年的规划额度;国家

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半年新增的2663亿美元比去年全年增长额还要多;外贸顺差达到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4.3%,为去年全年顺差的63%。

  一切都如脱缰之马。当然,所有这些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到来,甚至如某些善于乐观的经济学家所言,“仅仅是偏快,离过热还远”。但作为守护“通胀大堤”的第一责任人,央行显然不敢像其他部门或者清谈家们那样“轻描淡写”。

  毕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人口体量第一次连续以10%以上的超高增长进行极速体验。飙速的快感往往让市场对速度产生麻木和迟钝,由此带来的错觉产生的后果令人难以想象。或许,央行拉响“警报器”应该是最负责任的态度。

  谁“调戏”了物价

  谁也没有想到,一头猪,竟然成了2007年上半年中国的明星。

  肉价韧劲十足地连续反弹,不断引来众说纷纭的物价上涨传说。根据官方分析,近期中国肉价上涨主要因为去年上半年受疫病和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影响,造成养殖户缩减养殖规模,以及玉米等主要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增加。

  如果说蓝耳病导致的肉价上涨属于偶然,那么肉价上升的同时,其余鸡蛋、花生油等食品价格也在不同程度上涨,就让物价的走势多了一份诡秘色彩。7月11日,国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王新培在新闻发布会上干脆表示,“猪肉价格波动不是由猪肉的供求引起的。”

  他给出了新的解释:“世界市场石油的价格已经突破了每桶75美元,达到了历史新高。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带动世界范围内其他产品的价格波动,对于国内的能源、运输、原料、饲料都有所影响,引起连锁波动。”

  如果这个解释接近真相,那就意味着肉价的大幅上升并非偶然。全球性的需求高涨,特别是中国近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正在使价格从烧得通红的上游链条向下游链条全面热传导,一个缓慢但又非常明显的上涨,已经在主导着包括肉价在内的所有物价开始攀升。

  7月26日,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宣布,在高价方便面6月份率先提价后,以华龙、白象等为首,占据我国大部分市场的中低价方便面价格将整体上调,最高提价幅度达到40%,平均提价幅度在20%。按照去年数据,消费者将不得不为此次涨价多掏60亿元人民币。

  上涨的不仅是“吃”,“住”掀起的反弹更是吓人。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1%,环比上涨1.0%,为23个月来新高。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北海15.5%、深圳13.9%、南京11.3%、北京10%和石家庄9.4%等。今年上半年总体形势是,1—4月房价涨幅在5%—6%之间徘徊,进入5月,涨幅升到6%以上,到了6月,更是突破7%。

  然而,现代宏观经济学对通胀的考量更侧重于所谓核心通胀率,就是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变化后的CPI,而房地产价格更不被CPI考虑在内。于是,不少官方经济学家也就把上述的一切现象都用自己的眼镜过滤了。由此出现的结果就是,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官方研究报告大相径庭。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据此分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局面: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使中国的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粮食产量自然下降,尤其是城市化,使目前中国吃和住的矛盾已经白热化。文章指出:“当然,科学技术和弄虚作假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但是粮田下降的恶果,最终会通过粮价包括肉价中体现出来。现在的粮价和肉价的走升似乎已经形成趋势。”

  于是,当一些官方经济学家声称“4.4%不是通胀,只有超过8%才算是……”时,无疑是在说,你不能因为窗户里冒烟,就说你的房子失火了;只有看到火焰,你才能做出最后的判断。

  事实上,老百姓已经行动起来了,甚至正在影响市场选择。7月19日,号称中国都市时尚标尺的北京《精品购物指南》竟然不是满篇“兰蔻”、“资生堂”,令人惊讶地做了一期大众超市平价化妆品采购专题。无独有偶,近日名模姜培林在北京电视台主持的《魅力前线》,也一改以往时尚先锋的姿态,开始大谈如何在北京最廉价的动物园服装市场“淘宝”50元以下的衣服。

  资产价格“汽油弹”

  “经济正如我们预期的那样严峻。5月份,我们提出了中国经济存在‘低烧高热’的危险,现在则已经走向‘高烧高热’。”7月19日,在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后第一刻,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就明确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这位今年力压北大教授宋国青坐2006年度国内宏观经济预测头把交椅的人物特别指出,“CPI由慢变快,也高烧起来,中国经济低通胀的格局已经开始改变。”在他看来,造成目前经济运行局面,缘于三个原因:一是需求整体偏强; 二是货币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价格上升;三是已经逐步形成通胀预期氛围,而这样的氛围一旦形成,价格就会出现轮番上升的现象。

  最后一点的直接导火索,就是股市和房市火暴导致的资产价格高涨。

  近年来,持续高速投资所形成的巨大产能,一方面进入再投资,另一方面进入国际市场。高速出口伴随的大量顺差,导致央行被动发行基础货币,过度充裕的流动性迅速推动国内资产价格的飙升。先是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猛涨,后是股票市场的突飞猛进——这同时又吸引了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市,进一步鼓舞了资产价格的高企。

  近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侧面透露,房地产去年投资下降,不是因为宏观调控的原因,而是开发商为了促成供求紧张以便推动房价上涨,人为控制房地产建设投资。对此下注解的是,任志强在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曾公开表示:“我们希望政府不断地宏观调控,因为调控一次房价就涨一次,开发商就乐得合不上嘴了。”

  这个故事后面暗示的景象是,如果说2004年上半年和2006年上半年的两次高速增长,是在地方政府拉动城市化投资的同时,市场投资周期也保持了相应的同步景气发展,那么今年这一轮高增长带来的热火朝天,有可能是前期过剩产能聚集出的巨量流动性过剩,使得膨胀的虚拟经济通过负面的市场行为,开始“倒灌”一年前还与之相互泾渭分明的实体经济,其危险性好比将一颗“汽油弹”扔向已经风干物燥的“柴火堆”。

  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3月份以来,央行行长周小川、央行行长助理易纲以及外管局局长胡晓炼,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资产价格高涨的担忧。

  但是,市场上既然有资产价格,就有资产价格泡沫的拥趸。就目前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作为资产的管理者,可能要数金融家们最不愿意看到有人把自己管理的资产价格上涨判断为泡沫,因为无论这资产涨多高,对其而言都是业绩。

  对于资产价格泡沫,银监会一位领导公开撰文称:“虽然资产泡沫会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冲击正常运转的经济体,挑战一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但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我们也发现,并非所有资产泡沫都必然导致经济衰退。荷兰提供了资产泡沫成就小国称霸的样板; 美国提供了利用资产泡沫继续大国称霸的样板;当前持续5年以上的美、英、澳大利亚等全球性房地产泡沫,也没有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按照其总结,国人需要理性应对资产价格泡沫,“一个大的原则是要学会适应泡沫,应对泡沫,防止恶性泡沫产生,并且还要利用泡沫”。

  从这个角度看,就如有不少力量坚持经济运行只是偏快而非过热一样,对于资产价格高涨,或许直至泡沫大到主管部门“投鼠忌器”的地步,资产价格追求者们也不会轻易因为央行的担忧而接受“泡沫”的定义。

  警惕日本覆辙

  但无论如何,资产价格轮番高涨,已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的标志式特征。这与20年前日本经济出现问题前的景况惊人相似。按照日本当时的情况,甚至根本不需要一场实物价格的飞涨,仅资产价格泡沫就足够担当“繁荣粉碎机”的角色。

  1989年12月29日,东京股市日经平均指数上涨到38915点,日本股票总市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6倍。从这一天的顶点开始,日本步入漫长而痛苦的下跌。而拉开“失去的十年”大幕的,就是资产价格泡沫的崩溃。

  随之,日本企业大量借款无法偿还,银行产生很多不良资产,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广泛的资不抵债,经济增长大幅放缓。此后的岁月里,日本经济只能埋头于处置巨额不良资产,调整日本企业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直到17年后的2006年,才算基本清理完那场资产价格泡沫留下来的遗产。

  事实上,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资产价格膨胀的基本背景。按照今年上半年的贸易顺差增速,全年顺差增长有可能达到30%-50%。资金大量涌入的局面难以短期内改观,使得房市和股市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心腹大患。此外,政府也借由上调利率,希望抑制热气腾腾的市场,但利率如果调得过高,不但市场将会受到冲击,而且外国套利资金更会蜂拥而入。如何拿捏其实相当困难。

  7月23日,上证综合指数上涨3.8%,接连重新突破4100点和4200点大关,收于4213.36点,宏观调控的“双率齐动”对资产价格不但丝毫没有产生影响,反而带动股市推高的呼声再起。5000点,又成为资本市场的新航标。

  这一事件现在很难判断是好是坏。尽管今年宏观调控中的中央政府被《金融时报》评价为“冷静”和“淡定”,但谁能说这不是“外松内紧”的表现?而对于组成市场的微观个体而言,我们可以相信“黄金十年”,可以相信未来20年的中国奇迹仍将继续,但绝不能不相信自然规律——“没有不败的繁荣”。居安思危,是对自己最负责的态度。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