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价涨幅远低于工资涨幅的说法经不起推敲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 08:35 新浪财经
邱 林 国家统计局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99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同比增长17.6%。对于当前物价上涨的问题,劳动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司长邱小平日前在中国政府网接受在线访谈时表示,物价涨幅还是远远低于工资涨幅的。扣除居民生活价格指数上涨的因素,实际工资仍然是保持了比较大幅度的增长。(7月29日《上海证券报》) 近期我们从媒体上看到,同是上涨,物价和工资给人的感觉却是“两重天”?物价上涨,特别是农副产品价格的暴涨,直接影响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物价增长是否与工资增长同步,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上半年职工平均工资同期增长18.5%”这个数据也许是真实和审慎的,但物价涨幅远低于工资涨幅的说法却经不起推敲。究其原因,一是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二是仅今年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3.4%,CPI增幅由此连续3个月触及或突破3%。 进入7月份以来,全国不少地方猪肉价格再次冲高,许多城市住房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两个月上涨幅度已突破3%的红线。这表明,国内物价一直在保持着上升势头,而这其中,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快,无疑是个值得警惕的信号。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每个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如若不采取措施调整抑制,经济学家嘴中的通胀压力恐怕就不只是个危言耸听的理论分析了。 至于说职工平均工资同期两位数的增长,为什么老百姓却感觉不明显呢?这种反差也许比数字本身更值得我们思考。分析人士认为,一般所说的工资增长是指名义增长,例如去年工资是100元,今年涨到了104元,增长率为4%。如果物价上涨率也是4%,工资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相同,可以说工资与物价实现了联动,但实际工资并没有增加。因为去年100元能够买到多少商品,今年104元只能买到同样多的商品。 国家统计局每半年都要公布一次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状况。然而,近年来,“平均工资”以及“平均房价”“平均油价”等已成为统计数据中一个带有很大误导性的概念,它往往掩盖了真实问题。以平均工资为例,究竟主要的增长群体是哪些人,低收入群体增长情况究竟如何?如果高收入群体增长过快,进而整个拉升了平均工资,那么,这种抬升老百姓当然没有明显感知。例如国企老总的薪金,要远远高于普通员工,“平均工资”却将两者的差距大大缩小。 如果是普通劳动者,则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水平主要指标的数值具有普适性;反之,若是部分垄断集团职工、既得利益者支撑起了这个利好数据,反而容易遮蔽目前职工工资问题的实质。因此,这个“平均工资涨幅”如同“人均住房拥有量”一样,似乎并不能说服大多数真实地拿着普通薪资的普通劳动者。对于他们来说,在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已经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的背景下,生活必需品的上涨更是时刻地牵动着自己的神经。 观察近几年来国内职工工资增加与物价上涨的因果关系,我们发现,一般都是工资前脚才涨,物价后脚就紧跟而上,或者是工资末涨,物价已先动起来,从而造成名义工资虽然上涨,但实际工资却保持不变甚至下降的局面。针对物价上涨,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日前澄清了国家对于宏观调控的职责所在,那就是稳定物价。以货币政策来调控物价,这是一种明智之举。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的将提高企业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但问题是,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偏高的前提下,这位官员所说的提高普通职工工资,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物价持续上涨所带来的压力还是个疑问。试想,从刺激内需、以消费而不是依靠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增加工资也是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因为物价升了,工资必须上涨,然后居民才有消费能力,才能扩大内需市场。 这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国家需要增强财力,但当国家的财力达到一定程度,或达到了预定目标后,就要有所改变。一个理想的工资增长规则应该是,居民收入的增长与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保持一致,这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有“国家减税”、“控制物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比较重要的手段。当然也不能把眼光局限于增加工资这个简单的手段,而是要在增加工资的同时,极力做好控制的物价配套措施,让老百姓增加的收入能够安心入袋。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