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商业个案不可泛国家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 07:3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黄晴

  最近,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被推到国际媒体的风口浪尖上,中国食品一时成了许多媒体的声讨对象。把一种商品的问题无根据地推及整个产业,再推及一个国家的所有制成品,这是一种很不客观、很不公正、很不严肃的炒作手法。在这种炒作背后,除了哗众取宠之心外,或有着各种各样的商业利益考虑。

  中国出口食品的总体安全情况怎么样?近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了一份2006年进口食品监控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中国输日食品的抽检合格率为99.42%,不合格率仅为0.58%,低于美国的1.31%、欧洲的0.62%。而且,中国输日食品的抽检比率是最高的。应该说,这种经过普遍性严格检验而得来的数据是有说服力的。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并非中国的“专利”,各国都存在,各国都需要努力监控和解决。例如,美国一知名厂商生产的食品疑有肉毒杆菌,90种食品被召回。这一问题也不是预检发现的,而是有人食物中毒后才发现的。美国是个食品检验制度较为完善和严格的国家,但问题还是不少,说明保障食品安全是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才能逐步改善的。

  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舆论监督是完全必要的,但这种监督必须以事实为根据,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不久前,国内发生的“纸包子”事件,就是媒体人赶浪头、谋私利,导演虚假新闻的一个典型。国外炒作的“大白兔”奶糖问题,也被后来的严格检测证明不实。食品安全的问题特别敏感,媒体的不实报道对企业的杀伤力太大,因此,慎之又慎是必要的。

  商品生产的主体是厂商,厂商也是商品的责任主体。商品出了问题,担责者也是当事的厂商。这是一种通行的国际做法。但是,最近国际上的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把个别商品的问题通通上纲为“中国制造”的问题,手法颇有“泛国家化”之嫌。而其背后,当有“泛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因素和不可言说的商业利益考虑。

  对中国企业而言,在产品走向世界之时,应有更强的品牌意识。品牌代表着企业的自信心,也代表了企业的责任感。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