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提高企业保护品牌的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 07: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晓缘

  “达能—娃哈哈事件”还在继续上演。对于由此引发的讨论——今天我们如何利用外资,专家和学者纷纷剖析利弊、发表看法。作为外资直接使用者的企业,自然更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

  有人把“达能—娃哈哈事件”形象地比喻为一个“跨国姻缘的家庭纠纷”。最近,中国信誉论坛组委会在京举办了“达能—娃哈哈事件与市场信誉研讨会”。有不少专家在会上表达了他们的担心:随着事态的继续发展,“娃哈哈”品牌的知名度会提高,但是美誉度、信誉度反而会下降。

  且不论最终结果到底怎样,这个事件本身还是给了我们一些宝贵的启示。

  重“有形”(资本)轻“无形”(资产)的现象在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在与外资进行合资、合作的时候,一部分企业为了获得资金和种种政策优惠,以较低的费用转让包括品牌、

商标在内的无形资产。等到企业真的发展壮大了,却发现自己的品牌或是落入他人囊中,或是已近销声匿迹。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国内企业对无形资产开始重视起来,品牌意识越来越强。

  但是,光有品牌意识还远远不够。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国内一些企业品牌保护的能力还比较弱,尤其是利用国际规则、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品牌的能力还不高。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品牌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规则、法律。曾有媒体报道,某合资企业遇到商标使用纠纷时,中方当事人竟然不知合同规定纠纷仲裁地在哪里,至于对当地的相关法律规定更是一无所知。试想,在这种状况下,品牌保护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提高企业利用国际规则、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品牌的能力,非常紧迫。因为,随着合资环境的变化,一些进入中国的外资胃口越来越大,他们不仅要分中国市场一杯羹,更试图通过遏制或控制国内品牌,达到扩大自己品牌市场份额,进而实现垄断市场的目的。最近几年,外资并购国内知名企业的事件频频发生,一些经过几十年辛辛苦苦创建的品牌瞬间易主,甚至消失。这些事件给中国企业家们敲响了警钟:品牌保护意识亟待加强,品牌保护能力亟待提高!

  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跨国公司可算得上是“老前辈”了,它们对竞争的规律法则比我们了解得多,运用得更娴熟。对国内企业来说,既然是市场经济的后来者,就要善于向“老前辈”请教学习,要在与外资的竞争合作中学习成长。一方面,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学习市场经济的各种法律、规则,切实提高利用规则行事、

维权的能力。

  开放在继续深入,竞争在不断升级,中国企业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止,只有不断地迎接各种挑战才能不断地走向壮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