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时寒冰:三条建议防止通胀伤害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7日 05: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时寒冰

  今年以来,普通民众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物价快速上涨带来的压力。不仅包括住房在内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由于原材料涨价,就连方便面的价格也开始上涨。方便面并非必需的食品,它的替代性非常强且市场竞争充分而彻底,也正因此,方便面涨价具有了一定的标志性意义。

  实际上,通货膨胀状况在7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已经得到确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通货膨胀对民生空间的挤压。笔者认为,单纯的行政干预效果可能非常有限,要减小通货膨胀对民生的伤害,需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

  其一,重新恢复保值储蓄,避免居民储蓄快速缩水。目前,储蓄存款利息率低于通货膨胀的速度,换句话说,储蓄存款利息率是负值,这种情况即使在7月20日央行宣布加息后也未能改变。由于储蓄实际利率为负数,那些不愿意听任储蓄缩水的人,就只能把储蓄投资到

房地产和股市方面,导致我国
房价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涨,并推动着股市大涨。

  我国过去有保值储蓄业务,它对稳定经济、遏制通货膨胀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物价下跌,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4月1日起停办了保值储蓄业务。目前,鉴于物价上涨速度过快,应重新恢复保值储蓄业务,避免居民财富因通胀而缩水,也防止储蓄资金大量流入房市进行投机活动,加大

宏观调控难度。

  其二,应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避免通货膨胀蚕食民生空间的有效措施。但是,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存在着两个问题:其一,与GDP增长速度相比,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其二,收入提高最快的是垄断行业,而那些不掌握垄断资源的民众收入上涨缓慢。

  因此,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减税、加工资等措施提高居民的收入尤其是贫困者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逐步打破垄断或建立约束性制度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缩小由于垄断所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避免整体收入的上涨掩盖低收入者财富停滞不前的状况。

  第三,尽快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居民之所以对物价上涨反应敏感,根源在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居民抵御通货膨胀的力量相对而言比较微弱,倘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我国居民对物价上涨的反应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剧烈。

  我国GDP持续多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国税收收入则以其2-3倍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国民把更多的财富让渡给政府,以换取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公共服务,但由于监管的缺位和建立社会保障目标的缺失,官员既无外部压力又无内在顾虑,从而滋生出包括公款出国旅游、公车消费、吃喝等方面的挥霍和浪费。只有把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列为明确目标,并将其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才能真正展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