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中国向全球输出通胀可能是好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10:43
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 每经评论员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5月份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整体价格与上个月相比上涨了0.3%。6月份,来自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总水平再次上涨了0.3%。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再次放言,中国正在向全球输出通胀。各国央行都在备战准备进入加息周期。
发达国家享受中国廉价资源与劳动力的好时光也该告一段落了。
中国国内通胀已经成为事实,抛开对于垄断企业的道德咒语不念,资源与食品进入价格上升通道,为消费品价格上涨奠定了基础。有人如此不愿接受这一事实,以至于将方便面上涨也归咎于方便面垄断企业的价格联手,拜托,请不要把自己的智商下降到认为兰州牛肉面老板也是垄断者的水平。方便面的上涨不过是通胀的一个最新例证,证明下游厂家再也无力削减成本,是谓方便面的报复。
从中国以出口战略拉动经济以来,就业者以获得生存权向世界输出通过汇率以及要素价格人为压低的产品(目前劳动力价格只有韩国的4%),享受到最大好处的是世界各地质优价廉中国产品的消费者,这些国家之所以能以低利率甚至零利率获得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中国产品对抑制全球通胀功不可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计,在2000年到2005年间,即使是在全球经济加速增长、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全球化仍然使发达国家的通胀降低了多达0.2个百分点。
发行无度的美元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高昂的专利费用,又能够从中国经济获得最大的溢价,中国从国外高价购买铁矿石,生产的钢铁制品则在世界上低价销售。考虑到美元对中国财富的稀释作用,还有以欧元等计价资产在原材料、工业标准方面对中国经济的扼制,所谓中国向全球输出通胀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恰恰是这些国家先向中国输出了通胀,导致中国国内的通胀压力日趋沉重。
笔者不赞同狭隘地从本位立场来看待世界贸易,只是想指出一个事实,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中,任何一个国家首先应确保本国民众的福利。即使再市场化的国家,在制订方案时无不以保障本国大多数国民的利益为主线,唯其如此,才能达到内部均衡。
事实上,中国经济已经不可能继续以往的廉价模式,从资产价格的上涨开始,牛肉面、方便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通胀报复,郁积了四五年之久的以增加流动性为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现在已经尽情显示出正负两面效应。正面的效应是被世人大加赞赏的经济奇迹,而负面效应是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
与此同时,国内生产成本在急速上升,原材料价格一直保持在比上年同期高4%左右的速度上涨,虽然和2004年和2005年10%的速度相比低了许多,但电力与油价强大的上涨压力表明新一轮涨价周期就近在眼前。据统计,我国实际工资水平一直以13%的步伐增长,虽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过去五年达到惊人的年均20%,但要素价格的重估将使企业赢利能力下降。
如果中国产品价格的上升意味着定价权的部分回归,意味着产品质量提升,意味着国内民众的基本保障受到重视,那么,以价格上升输出通胀就不是一件坏事。只要民众的收入能够抵御通胀的风险,政府则只要看住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与货币发行量两头,没有必要对具体的行业发展大费周章动辄紧缩。
现在最危险的不是过热,可能的风险来自于以下两条:首先,藏富于国导致民众的通胀承受力不强,1998年,中国国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是53%,而到2005年,收入占DGP的比重却下降到41%,税收占GDP的比重却节节攀升。这样,面对通胀只能对经济进行破坏性紧缩;其次,其次,为国干城的大型企业的效率与业绩数据不实,导致有关部门面对花团锦簇的数据,作出了经济质量与结构向好的错误判断。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