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马红漫:不要因CPI过高延缓资源价格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08:24 新京报

  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发电企业要求调高电价的愿望更加迫切。日前,大唐、华能、华电、中电投、国电等五大发电集团集体上书国家发改委,要求在我国部分区域启动煤电联动,从而上调电价。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昨日对此的回应是“还要再观察一段时间”。

  (7月25日《法制晚报》)客观地讲,调高电价的要求是发电企业实现成本收益对等的内在需要,如果严格按照既定的煤电价格联动的方案,电价早已应该做出上调。

  根据2005年我国实施的煤电联动政策,如果半年内平均煤价比前一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则相应电价也应做调整。煤炭行业协会最新的测算结果显示,与上一周期相比,全国电煤价格上涨已经达到了13%.电价迟迟未能按照既定方案上调导致电力企业成本开支激增,按涨价幅度计算,整个电力2007年将为买煤多支付400亿元。因此,是成本的高企倒逼了发电企业萌生提高电价的想法。

  但是对于价格决策部门———国家发改委而言,电价是否能够上涨却绝非煤电联动公式那样简单。作为政策调控部门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一个行业部门的利益,而是要以整个国民经济为主体,通盘做出判断,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单兵突进。由于目前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趋势明显,作为决策部门,不得不谨慎对待一切涨价要求。

  7月19日出炉的半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月份CPI在粮食等因素拉动下上涨了4.4%,已达到33个月来的新高。目前,业界对第三季度的CPI增幅预测更是高达6%.显然,这一预测数字已经远远超过3%的警戒线。而电力作为上游重要的

能源价格,会直接关系到许多下游行业的成本,同时由于电力需求的刚性特征,电价一旦上调极有可能引发终端消费价格的集体大涨。面对已然超标的CPI数据,发改委势必对电价上调的要求倍加谨慎。

  其实不仅是电力价格一项,通货膨胀预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改革,特别是资源类价格改革推进的重要瓶颈。按照发改委年初的计划,今年下半年将切实推进水、电、油、煤等一系列资源价格改革,让被低估的资源价格回归到其本位。除了电价之外,由于国际

原油价格高企,国内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巨头也已经递交了提高成品油价格的申请,以期能够弥补中游炼化业务的亏损。

  一边是资源企业要求涨价,同时也具有充分的涨价理由;另一边决策部门却因宏观经济形势过热而瞻前顾后,不得不一拖再拖。两厢的矛盾表明需要对既有的宏观经济判断依据做出适时适度的调整,以便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今,宏观调控已形成惟CPI是瞻的思维惯性。也就是一旦CPI数据偏高,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各种紧缩性政策便接踵而至。但目前CPI攀高的实际情况却是结构性特征明显,除了猪肉、鸡蛋的价格等农产品涨价幅度较大以外,居民的许多其他基本生活物品的价格均没有大的变化,移 动电话、通讯等产品的价格甚至是降低的。如果再一味地以“失真的CPI”作为宏观调控和价格决策的依据,会引起两方面问题。

  首先,会导致调控政策在实践中失效,比如以加息等货币政策对付猪肉价格上涨几乎没有任何直接意义,反而可能由于推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而激化价格上涨;其次,看似过高的CPI数据成为了阻碍价格改革推进的瓶颈,而提高资源价格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电价、油价的适度上涨从长期看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是

中国经济转型必须要经历的“炼狱”之旅,宜早不宜迟。

  历史经验证明,改革一拖再拖会造成市场需求“虚火旺盛”,价格只会因需求过旺而上涨,而高价又反过来成为制约改革推进的瓶颈,最终导致改革进一步被拖延。

  因此,尽快调整宏观决策判断依据,强调以扣除食品和能源消费价格之后的“核心CPI”作为政策指定的依据更加科学。从核心CPI看,从去年9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1%左右的水平,若以此为依据,电力、石油等资源价格改革当可大胆推进。

  □马红漫(上海经济学博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