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比GDP和CPI更值得关注的数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02:27 第一财经日报

  倪金节

  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长达到11.5%,不包含房价、教育等在内的CPI突破3%的警戒线,6月更是高达4.4%。这两个数据甫一公布,引起一片“意料中的惊奇”。接踵而至的“加息、减税”,算是对GDP和CPI数据所反映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回应。

  不过,真正值得关注的可能不只是11.5%的经济增长以及攀升的CPI,因为粗放式发展堆积的GDP和不能完全准确反映物价的CPI,并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经济情况,把过多的注意力聚焦在这两个数据上,从而打出相应的“组合拳”,结果可能会事倍功半。

  其实,

中国经济的“最痛”不在于GDP的过快增长可能招致的过热,而是增长背后的路径依然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质量、低效益,如果增长方式有根本转变,11.5%的增长并不足为忧。这次CPI攀升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的,“让利于农”正是相关政策亟待完成的目标,真正值得高度警惕的物价是高企的
房价
。下面几组数据可能更值得关注:

  第一是剧增的信贷和房地产开发投资。7月11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3681亿元。而2006年央行全年的目标值也就2.5万亿元,三年前靠行政命令建立起来的信贷纪律,似乎已受到影响,以至于今年央行已经没有既定新增贷款的目标。与剧增的信贷“相映成趣”的是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9887亿元,同比增长28.5%,比上年同期加快4.3个百分点。

  在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空白、公司债发展滞后和股市容量有限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增的2.54万亿元当中,大量的资金都投向了房地产行业。一些银行为了赢利和市场份额,纷纷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和基础建设,而且各银行动辄为地方政府安排几十亿元的信贷额度。急增的信贷为银行深入改革和治理设置了“拦路虎”,更为金融稳定带来了隐患。

  第二是贸易顺差和人民币的累计升值幅度。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达1125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顺差的三分之二,同比剧增83%。而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比价达到7.57左右,与汇改前相比累计升值幅度将近8%。

  现在看来,企图靠

人民币升值来调整外贸是不够的,必须有新的思路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中国的大多数出口企业,比如在闽南,遍地开花的制鞋、服装、陶瓷和石雕等企业,国内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唯有“走出去”。既然人民币升值最终不能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那么当前打消人民币“必然升值”的预期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新增的存款数据。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增幅为1997年进入通货紧缩后的最高,坚持了10年的扩大内需战略有效果初显的迹象。上半年人民币各项存款虽然增加3.39万亿元,同比多增1600亿元,但居民户存款增加8271亿元,同比少增了5938亿元。

  分析来看,这少增的近6000亿元可能是转化为消费了。但上半年的股市依然红火,财富效应甚是明显,消费的10年新高应该与股市的红火直接相关。毕竟,当前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社保、收入等因素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消费倾向并不比10年前有多大的提高。

  因此,靠投资和外贸拉动的经济增长,能否从现在开始有所改观,消费能否对GDP的贡献持续加大还有待后续观察。通过相关政策从根本上了却居民的“消费隐忧”,改变居民的消费心理,最终才能真正实现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

  (作者为媒体专栏作者 财经评论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