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狼为什么没有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 08:20 中国证券报

  “狼”为什么没有来?也就是说,为什么本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一直在延长,而下降拐点一直没有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之所以出现良性大变形,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从供求分析框架出发进行分析。

  (一)供给面分析:体制因素

  供给面的活力和经济增长制约因素的新变化。过去,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是需求主导型经济周期。经济上升的驱动力常常是需求膨胀(包括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而供给严重制约。每当经济过热时,主要的瓶颈制约是煤、电、油、运、材(重要原材料,如钢铁、水泥等)的供给短缺。在供给面的严重短缺下,不得不对过热的经济进行大幅度的向下调整。而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供给主导型经济周期。市场机制的引入及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使经济的供给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的严重短缺状况基本改变,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发生了新变化。原有的“煤、电、油、运、材”的瓶颈制约已不同程度地逐步缓解,有的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阶段性的相对过剩。这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支撑经济在适度高位的持续运行。

  就业结构的新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我国就业结构包括就业的城乡结构、就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的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新变化。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由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转移,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006年与1978年相比:(1)从就业的城乡结构看,城镇就业比重由23.7%上升到37.1%,上升了13.4个百分点;乡村就业比重由76.3%下降到62.9%,下降了13.4个百分点。(2)从就业的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70.5%下降到42.6%,下降了2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17.3%上升到25.2%,上升了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2.2%上升到32.2%,上升了20个百分点。从1997年起,第二产业加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3)从就业的所有制结构看,在城镇中,国有单位就业比重由78.3%下降到22.7%,下降了55.6个百分点;城镇中各种非国有单位的就业比重由21.7%上升到77.3%,上升了55.6个百分点。从1998年起,城镇中各种非国有单位的就业比重超过了国有单位。以上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以不变价计算的每个城乡就业人员的GDP产出率,1978年为903元,2006年上升到6304元,提高了6倍。一方面,这使经济的供给面大大改善和提高;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工以及城镇中的下岗再就业人员等,其劳动力成本很低,使城镇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使其购买力较低。这样,一般商品供大于求,使物价保持着低稳水平。这从一个角度解释了本轮经济周期中“高增长、低通胀”现象。

  (二)需求面分析:发展因素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加快阶段。整体上说,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我国人均GDP水平突破800美元,2001年突破1000美元。据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2006年我国人均GDP水平达2001美元。这就推动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着
房地产
业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整体上说,消费结构的升级表现为:居民消费结构由满足温饱需求的“吃、穿、用”阶段,向满足小康需求的“住、行”阶段升级;由百元级的小型耐用消费品,向千元级的中型耐用消费品升级之后,又向着万元级、特别是数十万元级的大型耐用消费品升级。城镇中除高收入者外,一部分中等收入者的收入也正在不断积蓄,这部分购买力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持久性。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相应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我国本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重要推动力。

  (三)政策面分析:

宏观调控因素

  过去,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经常是“大起大落”。大起大落的要害是“大起”。从1953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共经历了五个周期,其中有三次大起大落。每次“大起”,经济增长率的峰位都在20%左右。1958年为21.3%,1964年为18.3%,1970年为19.4%。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五个周期。其中,在已有的四个周期中,经济增长率的峰位都在11%以上至15%。1978年为11.7%,1984年为15.2%,1987年为11.6%,1992年为14.2%。以往的宏观调控也都是在“大起”之后,即经济全面过热之后再来进行调控。在本轮经济周期中,汲取了历史上多次“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宏观调控表现出新特点:第一是及时调控。在经济周期的上升过程中,及时地进行宏观调控,防止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由局部性问题转为全局性问题;第二是不断调控。在经济周期的上升过程中,不断地、多次性地进行微调,控制住经济波动的峰位,使经济波动不“冒顶”,即不突破经济适度增长区间的上限。这就有利于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延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