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化大调整为不断的小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 08:19 中国证券报

  第一,宏观调控:化大调整为不断的小调整。

  2006年,我国GDP增长率经修订为11.1%。2007年上半年,又略有上升,为11.5%。根据历史经验,这已经处于或稍微越过我国经济适度增长区间的上限边缘。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可能有所上升,但考虑到资源消耗(特别是能源、土地)和环境污染这些新的经济增长制约因素,潜在经济增长率还不能把握得过高。因此,还要紧密跟踪经济形势的变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主要倾向还是防止经济运行由偏快转为过热。这里要强调的是:化大调整为不断的小调整,以延长经济周期继续在适度高位的平稳运行。

  本轮经济周期由上升通道转向下降通道的拐点一直还没有来。按照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拐点,或者说调整,总会来的。但拐点有两种:一种是大拐点,一种是小拐点。大拐点是指经济周期由上升通道向下降通道剧烈的、大幅度的转折。这种转折往往要付出较大的调整代价。小拐点则是指经济周期由上升通道向下降通道平缓的、小幅度的转折。有人建议把大拐点叫作“狼点”,以区分于小拐点。不断地进行

宏观调控,就是要化大调整为不断的小调整,以防范大拐点——“狼点”的出现。美国著名经济周期专家熊彼特当年曾把经济周期波动中繁荣的转折称为“清理的过程”。他把这种转折或清理过程也分为两种:一种称作“清理的正常过程”,指周期波动中必然的、有益的调整;另一种称作“清理的非正常过程”,指具有巨大损失和破坏性的调整。我们这里所说的“小拐点”,可以对应熊彼特的“清理的正常过程”;我们所说的“大拐点”,可以对应熊彼特的“清理的非正常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等世界上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周期平滑化的趋势。美国学者将其称为经济波动的“大缓和”。我国经济周期也出现了平滑化的良性大变形。其中原因,各国情况有所不同,但都与各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宏观调控的不断改善有关。所谓经济周期的平滑化趋势是指,经济周期由过去那种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向着起伏平缓、峰谷落差缩小的波动轨迹转变。这样,在以十年左右为期的“中程”周期来考察时,其中可能包含两、三个小的“短程”周期,也就是说,其中可能包含不止一个上拐点(峰顶),可能包含两、三个小的上拐点。这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平稳运行。

  以美国20世纪90年代高增长的情况来说,1991年3月至2001年3月,美国GDP增长率出现了长达120个月的超长增长。以年度GDP增长率看,这个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运行历时9年,其中就出现了4个小峰,即4个小的上拐点。美联储针对经济运行中几次出现的过热苗头,多次进行微调,保证了美国经济的持续超长增长。

  为延长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运行,在一轮周期中,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多次进行微调,并不意味着前一次微调没有起作用,也不意味着这次微调之后不再需要进行新的微调。

  在化大调整为不断的小调整中,还需要强调的是:密切关注宏观总体稳定下的一些波动问题,如总体稳定下的不同产业的波动问题,总体稳定下的价格(如物价、

房价)波动问题,总体稳定下的股市波动问题等。一方面是防止经济运行由偏快转为过热;另一方面还要防止一些局部问题的冲击,防止局部问题转化为全局问题。

  第二,把政府的微观规制从宏观调控中剥离出来。

  最近公布的2006年全国和各地区单位GDP能耗情况,以及2007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仍然是任重而道远。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虽出现三年来首次由升转降,比2005年下降1.33%,但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下降目标;全国除北京外,各地区均未完成200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的目标任务。2007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加0.5%,污染减排形势亦不容乐观。

  节能减排,以及把住土地闸门等,本属于政府的微观规制职能。但由于是“政府”的职能,很多人就将其视为“宏观”问题而归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中。这样一来,不利于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的贯彻执行。因为宏观调控是针对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和变化而采取的措施,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它可松可紧。但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等这些属于微观规制方面的长期任务,却不能时松时紧,而必须常抓不懈。所以,要把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等这些政府的微观规制从宏观调控中剥离出来,以利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三,解决总储蓄大于总投资的困境。

  目前,我国总储蓄大于总投资,外贸顺差持续增大。要解决这个外部不平衡问题,就需要扩大内需。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那么,要扩大哪部分内需呢?这又涉及到国内的内部不平衡问题,即当前内需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要继续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吗?那固定资产投资不是更要过热吗?投资率不是更要升高吗?要继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吗?那现在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所表现出来的消费需求已不算低,而且物价正受到向上的压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我国目前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我国目前处于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这主要是要解决住房问题。而居民购买住房,在国际上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中,是归于投资的;居民购买住房后的年度折旧,以虚拟计算列入消费。而我国的住房年度折旧率很低,这就大大压低了消费率。同时,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住房支出所占比重很小,2006年仅为3.1%。而在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中,住房支出经常占到14%左右。扩大居民住房需求,增加居民住房支出,是提高我国消费率的一个长期的、重要的途径。而在这个过程中,又要大量地盖房子,增加投资。所以,在目前我国这样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里,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问题仍然会存在,但在居民住房扩大之后,以及在统计上合理提高住房年度折旧率之后,我国消费率会提高起来的。但居民住房需求的扩大需要土地,需要各种原材料的投入,这要有一个过程,要加强规划,优化

商品房供给结构,加大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和廉租房的供给,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这既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也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的长远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