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外储运用的程序与风险问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2日 02:27 第一财经日报
马红漫 在我国进行外汇储备投资管理改革过程中,市场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即将发生。 据报道,美国著名私人股权投资公司黑石集团,将以5亿美元收购中国蓝星总公司30%股份。如果报道成真,蓝星公司将成为黑石集团在中国投资的第一个项目。由于不久前筹备中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已与黑石集团正式签署协议,斥资30亿美元购买其首次公开上市发行10%的股份。因此,黑石对蓝星的这笔投资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外储海外投资又回流到了国内,外投公司成立的初衷随之被扭曲。 国家组建外投公司的本意是斩断外储增长与过剩流动性之间的链条,继而通过减少社会资金供给总量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和资产价格。然而,黑石集团如今却转向中国内地市场投资,就相当于部分投资出去的外汇资金又间接流回境内。由此形成的“二次结汇”,让央行不得不依旧被动地增加相应基础货币的投放,流动性将随之继续放大。 外储黑石投资的“出口转内销”表明,在我国外储管理模式的探索中,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事前监管机制。这一问题不仅表现在资金回流的个案上,从外投公司注资黑石集团的流程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 日前,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特别国债议案,也就是拟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组建国家外投公司的资本金来源。这一议案获得通过的时间是6月29日。然而早在今年5月,在国家外投公司还没正式成立,且未经人大授权的情况下,30亿美元的对黑石投资就已经高效率地完成。 仅从流程来看,这一投资无论在遵循立法程序、建立公司治理机制,还是投融资监管等方面,都存在制度漏洞。首笔外储资金运作的唐突发生,让人们不得不对未来外投公司能否在严格监管之下,完成政策调控的历史使命而担忧。 以黑石作为第一笔投资对象本身,业界也存在明显的争议。绝大多数咨询公司认为,私募股权基金(PE)未来的业绩发展堪忧。一方面全球股价高企让很多PE不得不转而布局新兴市场,其投资风险随之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预期利率进入上升通道,也会让PE的融资成本日益提高。正因此,黑石集团股价自挂牌首日飙升后,日前已跌至每股31美元的招股价格之下,连续的下跌让中国外汇投资的4亿美元账面赢利随之蒸发。 事实上,在强制结汇的制度安排下,外储在本质上属于央行对全体社会公众的负债。作为债权人,公众理应拥有起码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有关部门提出通过设立外投公司的模式,切断外储增加与流动性供应的链条,其思维虽然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由于外储在经营绩效方面的信息不透明,社会公众将很难判别和评价外投公司运作外储的效率与成果。对于外储运作的主体公司和具体管理人员,这也意味着考核指标无从谈起,内控监管失去基础。 历史经验早已表明,只要存在信息不透明,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公司往往难以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公开透明、程序合规合法,是公众公司的最基本要求。作为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公司,外投公司因其性质的公益定位、因其得失涉及公众利益,更需要秉承这一基本原则。(作者为上海电视台财经评论员,经济学博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