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高昱:10岁的新香港有身份认同危机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 11:29 《商务周刊》杂志

  无论是英语、粤语还是普通话,无论是物质、心理还是精神上的需求,一起组成了一个港人的“本我”身份。局外人担心这会让他人格分裂,但其实人家自己却把它当作一种丰富感,甘之若饴,并成长得更为健康

  □文 高昱

  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不仅600万港人和13亿国人关注,西方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也蜂拥而至。见仁见智之中,对回归10年后的香港现状和这颗东方明珠的未来,都很有些一言难尽的味道。

  最典型的莫过于《时代》周刊亚洲版6月7日推出的25页封面故事,中国官方媒体自豪地宣称,著名的《时代》周刊道歉了:“《时代》的姐妹杂志《财富》曾不荣誉地、错误地预测香港回归中国会给它带来死亡。然而香港甚至比从前更有生命力。”但事实上,这个包含了10多篇文章的专题中,固然认为香港10年来的变化,“是喜人的”,“常常是鼓舞人心的”,但正如主文标题所体现的,“Sunshine,with Clouds”(晴天,有云)。它就像一名10岁的少年:你以为你知道你是谁,但你并不真的知道;你想独立,但你仍然需要成人的监督;你有正义感,但发现在现实的世界里妥协是必要的。“十是一个整齐的数字,但却是一个混乱的生活阶段。”作者写到,过去的10年,“并不能帮香港解决真正的挑战:如何界定它与中国的关系,这是一个饱含矛盾情绪的问题——钦佩与反感,忠诚与猜疑,爱与恐惧”。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自己青春年少时的憧憬与疑惑,我们会明白香港人心中复杂的情怀。23年前当得知行将回归的消息,相当多的港人不是欢欣鼓舞,而是忧心忡忡,因为他们仍对祖国刚刚发生的人间灾难记忆犹新;10年前的回归之日,大雨倾盆,铅云压顶,白昼有如黑夜,人们的心也有百感交集: 殖民者没有为香港做什么,但这里毕竟为数百万港人提供了生活的空间,和用自己的力量去为生活打拼的机会,他们不知道未来这一切是否会失去。10年过去了,经历了金融风暴、禽流感、SARS、50万人大游行的香港,在西方论者一次又一次“气数已尽”的唱衰声中,一次又一次越过险滩,它依然是亚洲的灯塔,是华人社会中最富足、最繁荣和最自由的城市,作为正在崛起于世界中心舞台的中国的特殊一部分,这座离中心舞台最近,或者本身就是世界中心舞台一部分的城市,更将在未来获得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机会。但是,即使自认爱香港并客观地评价香港的《时代》周刊也认为,香港仍然有着它的“集体忧虑”:“随着这片土地纪念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的头一个十年,它面临一套连锁的存在问题:我是谁?我想变成什么样子?我可不可以完全成为我想成为的样子?”

  这样的担忧多少有些杞人忧天。每当我看到那些10岁的孩子早恋、贪玩、和老师家长叫板,我都会会心一笑。我们经历过的事情,他们总是还会再经历一遍的,不管是错误、失败,还是正确、成功,这本就是生活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成年人的经验教训,或许对少年们有些作用,但少年拥有更多成年人从来没有过的——因此,尽管我们可以评价“80后”、“90后”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们未来的成就只会比我们更大; 同理,香港的未来不仅是昨天和今天的香港无法比拟的,甚至是高高在上的西方人也无法想象的。

  至于身份认同感,我想起与一位香港朋友的对话。这位经常来往于北京-香港-欧洲之间的律师说,自己和身边很多人都已经可以自如地在英语、粤语和普通话之间切换。于是我问她:“在使用这三种语言时,你们在内心里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如果用英语接老板的电话,和餐桌对面的客户用普通话交谈,然后一抬手用粤语招呼服务员,你不会有荒诞的角色错位感吗?”她奇怪地看着我: “你们北京人就是爱玩概念、下定义,我们不会想那么多,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它本来就是一种交流工具。”

  但是,她顿了顿,接着说:“如果一定让我仔细品味一下,说英语的时候,自己有一种参与世界经济流动和时事变化的感觉;说粤语的时候,觉得有一种家的熟悉和亲切; 说普通话,经常有新奇感,但同时又觉得好传统、好古老,那不算是亲切,但总觉得有一个由来已久的共同的联系。”

  如果用她眼中的北京人的概念归纳法,我们大致可以说,对以她为代表的香港人来说,英语代表着某种外在的物质性需求,粤语代表着心理上的归属需求,而普通话,则更像一种精神上的共同文化需求。事实上,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它隐含的语境和文化符号传承属性,也多少可以回答西方媒体热衷谈论的香港身份认同问题。无论是英语、粤语还是普通话,无论是物质、心理还是精神上的需求,一起组成了一个港人的“本我”身份。局外人担心这会让他人格分裂,但其实人家自己却把它当作一种丰富感,甘之若饴,并成长得更为健康。

  为了让自己做好商业新闻这份有前途的事业,我每天上外国商业网站、看Bloomberg; 在内心深处,我始终说着河南话,支持来自家乡的球队河南建业;但在这位香港人看来,我是一个操着标准北京话、并在北京落户成家立业的北京人。这样的多重身份,我觉得是我的财富。相信香港人也一样——他们正在自如地利用着自己的幸运,长成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虽然我们还不知道那会是什么样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