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储蓄搬家并非狼来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 00:20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中国连年攀升的储蓄率正在迎来阶段性拐点。央行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居民户存款减少2784亿元,同比多减2959亿元,创居民户存款月度最大降幅。如果加上4月份减少的数字,就在过去两个月里,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净减少4458亿元。

  储蓄“搬家”现象所以出现,除了消费意愿略有增强外,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即在于股市火爆异常,赚钱效应驱使居民转而选择收益相对较高的股票、基金等投资工具或理财产品。来自申银万国的研究报告显示,仅在4月份,便有近2500亿元存量资金流入股市,其中只有约830亿元来自机构投资者,更不用说,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亦有很大部份来自个体基民。

  无论举出多少理由加以解释,中国股市已经出现结构性泡沫勿庸置疑。针对资产价格非理性上涨所可能带来的风险,相关部门连连施招近乎一日一策,只不过,这些或硬性或软性的举措均未收到足够效果。究其根源,问题的症结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其一、中国的M2/GDP之高世所罕见,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过宽始终存在,并因为贸易顺差而显著恶化;其二、中国的可投资渠道非常狭小,少量可流通

证券资产很难起到蓄水分洪之功效。

  上述两点症结非一日之寒,由此造成中国股市周期性疯涨由来已久。此前短短十几年间,每一波由所谓“重大利好”而推动的牛市行情中,散户因羊群效应而大量入市,大量入市则推动股市继续走强。这种基本由资金推动的反复强化的怪圈,之所以未曾在过去带出储蓄“搬家”的说法,无非是因为彼时的股市规模实在太小,难以在总量上抵消当期新增储蓄。

  国际经验表明,伴随经济高速增长,高储蓄可能持续的时间大致在25-30年间,中国的情况已经逼近这一极限。就理论而言,高储蓄难以长期保持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随着经济发展,经济体中会成长起一些规模庞大、信誉良好的大企业,各种信息和监督机制也会不断完善,此时,更多的企业采用非银行融资方式将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国民消费以及投资意愿不断提高,出于储备性动机的储蓄意愿则会降低。

  长期以来,在由习惯而产生的先决思维中,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高储蓄被不甚恰当地视为了常态。很大程度上,各界对于储蓄“搬家”的讨论总是有着“狼来了”的意味,也就是说,虽然在纸面上,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但在实践中,这又是一个未及准备的假想,由此造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股市规模明显偏小、债券市场发育迟缓,

商业银行则过分依赖信贷扩张、短存长贷问题突出。

  当下因资产泡沫而凸显的储蓄“搬家”刚刚开了个头。某项研究表明,即使按保守估计,2020年末,存款占中国社会金融总资产的比重将从2006年末的70%下降至57%,储蓄占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比重将从2006年末的85%下降至60%。不难想见,如果不能及早对暂时围困在银行体系中的巨额资金作出安排,金融、经济稳定与发展将始终为此备受困扰。

  综上所述,储蓄“搬家”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必然现象。有鉴于中国货币总体过宽的实际情况,从现在开始,加快推进

资本市场建设,以及加快提升商业银行效率,已经成为关乎未来发展大局的重中之重。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