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随彩虹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6日 23:28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恒

  恺蒂在<南非之南>的后记中说:"南非的许多事,许多感受,是无法写成文章的。"

  除了南非沉重的历史现实让她下笔前踟蹰再三,大概还有另一层隐性的缘由。家在英伦时,她的写作以"文事"为主,不是细致入微的书刊评介,就是透过文化香客的视角观察世间万象,而伦敦繁盛的文艺生活,为她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写作原料。随夫婿移居新南非,这里的人们对博物馆画廊没有英国人那样执著的兴趣,不过被朋友们戏称为"文化标签"的恺蒂在经过短暂的不适应期后,也逐渐习惯了这个国度对"文化"的定义。

  颇具心思的书名定下了全书文字沉稳冷静的基调。由于工业化国家大多数处于北半球,地缘政治中的"南"是发展中国家的统称。与"南"谐音的"难",则更能概括种族隔离制度废止后的新南非面临的重重难题。恺蒂知难而进,以"同情的理解"和大量细致的第一手材料剖析社会现状。世事取代文事成为她关注的焦点,她笔下的南非不仅鲜活,而且有着短暂留驻的作者无从具备的深度。

  从种族隔离制度解脱出来才不久的南非,不啻为后殖民地社会的一个绝好样品。只是同其他后殖民地不同,南非依旧有许多殖民者后裔居住,他们直到十多年前还控制着国家的命脉。殖民主义的后遗症,如贫穷、暴力犯罪和腐败,仍是令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更令人堪忧的是新近获得政治权利的占南非人口大多数的黑人,还没有真正担当起独立公民的职责,整个国家的未来方向还不甚了然。种族隔离制度的枷锁已经摘下,心灵的枷锁还在。

  面对伤痕累累的新南非,曼德拉领导的政府高姿态地设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来处理1960年到1994年新南非宪法生效之间所有人犯下的罪行,"对诚心请求宽恕的人实行大赦,对受害者进行补偿",以和平方式达成民族的和解。这避免了将"胜者之公义"强加在所有人的头上,杜绝了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毕竟,各种肤色的南非人要在这里一直生活下去。"只有通过宽恕才能真正解放受难者。"

  这诚然是困难重重的工作,因为心灵枷锁并不只阻碍理性的交互,更会截断想象的流动。恺蒂说南非的文学向来以"载道"为主,着力探讨社会政治现实。后种族隔离时代的文学也不例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耻>,以及本书中提及的两位作家(高尔古与丹戈尔)的作品都反映了知识人面对新南非的困境的自我怀疑和惶惑。废除了违背人性的制度,和解却迟迟不能达成。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依然被困在各自的挣扎中,起初的希冀和信心遭到不断的挑战。南非人"仍然为过去所桎梏。他们仍然时时感觉到他们所受的背叛……"

  社会现实的沉重渗入了恺蒂一向轻灵的笔触,然而她也没有遏制自己活泼的想象力。布须曼人的雨兽、马河邦错综的历史和被干旱的台地激发的音乐灵感等等,都是她在英伦时对文艺的钟爱的另类延续。那久违的隽永终于在蓝调的冲刷下奔流开来:"整个曼德拉剧场的狂热却骤然忘我的脊背上一阵发冷,这是开车走过广漠的干旱台地时偶尔会有的那种害怕和紧张,是在充满了信徒的教堂或是寺庙时常常会让我这个旁观者突然感到的那种冰冷。这沸腾的剧场仿佛成了一个救赎的宗教仪式。"

  在南非的喧嚷和兴奋里,恺蒂心头的这份清冷可以让熟稔她文字的读者们细细把玩。也许这"异乡人"的疏离感是自省的知识人行走在历史和现实的每个国度中无以回避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