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是伙伴还是敌人 西方如何面对中印崛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6日 23:21 21世纪经济报道
余彬 对于一般的西方人而言,中印两国依然是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遥远国度。而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这两个国家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这股潜能日益呈喷薄之势,并对向来以世界中心自居的欧美国家形成心理上的威慑力量。一时间很多剖析"东方综合征"的作品纷纷出版,获得<金融时报>2006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的<中国震撼世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文将介绍两本同样出自英国报人之手的新书,这两位敏感的新闻工作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世界的东方。 <迫在眉睫>(The Writing on the Wall, Little Brown)的作者是英国<卫报>经济版编辑维尔·哈顿(Will Hutton),作者从分析中美两国的经济政策入手,阐述两国应该如何互动才能形成双赢的局面。书中表述的理念可归结为五点:第一,尽管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一些深层问题会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其结果会导致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的缺失,能源耗费,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所恶化。第二,中国的经济处于尚不明朗阶段。第三,如何契合中国的改革历程并使之进入国际化的轨道将是西方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幸运的是,美国的贸易开放政策使双方都得到了益处,但如果中国因此而成为了超级对手,贸易开放政策还是应该持续,只有这样才能使世界更为和平富庶。第四,中国巨量的外币储备,对石油等资源的寻求,在东亚及世界范围里形成的主导地位,这一切的结合可能将产生更为发展的中国,对此西方国家只能因势利导,强硬的抵制态度只能导致国际秩序的紊乱,重蹈20世纪前半期的覆辙。最后,作者指出,只有在中美双方相互通融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双赢。 本书的标题"The Writing on the Wall"出自于<旧约>,古巴比伦国王看见一个神秘的手指在宫廷的墙上书写着看不懂的文字,经预言家的解释才知道写的是即将降临的灾难,当晚,国王命赴黄泉。作者援引这个典故可见其急迫的心理。这本书虽然出自英国人之手,但目的重在提请美国的关注。和很多英文书籍一样,此书在英国和美国上市时采用了不同的副标题,英国版是含义笼统的<21世纪的中国和西方>(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21st Century),而美国版则直截了当:<是伙伴,还是敌人?>(Why We Must Embrace China as a Partner or Face it as an Enemy)。 当中国赚取了世界的注意力之时,另一大国正在悄然崛起。面对我们的近邻——印度,西方人士的态度平静了很多。埃德华·鲁斯(Edward Luce)现任<金融时报>驻华盛顿分部主编,2001年到2006年间他是该报驻新德里南亚分部主编,他曾经是克林顿政府发言人的撰稿人。<无视众神>(In Spite of the Gods,Doubleday)是鲁斯的最新作品,为了撰写本书,这位印度的女婿走遍了富庶安宁的南印度和动荡贫瘠的北印度,采访过上千位各色人等,在书中,作者既流露了赞赏、震撼,也有扼腕痛惜。 印度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国家,它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又是绵延数千年的种姓制度的故乡;既沉浸于宗教,又是世界信息科技的领军;既是非暴力偶像甘地的祖国,又时常在流血事件中颤栗。这一切,都被印度这片广袤的土地所包容,而本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广角画面,勾勒出印度现代生活的林林总总。 印度的起步始于上世纪末期,自1947年摆脱殖民统治后,又落入集权式的专制近半个世纪,1991年,政府废除了"许可证为王"(license raj)经济计划制度,从此社会的各方面都开始了令人炫目的变化。经济上,实现了从保护主义到经济开放的飞跃;在种姓制度和社会关系上发生的变化更是令人惊叹,历史上各种方言之间的抵牾,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和时时露头的分裂主义在自由和民主中得到了缓解。 当然,印度依然存在重大的社会问题,比如说腐败,就像毒瘤一样危害着印度的社会和经济,鲁斯引用一位印度前政府官员的话指出,腐败不仅仅是制度的缺陷和负担,它是制度本身;贫困和文盲依然是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与巴基斯坦的紧张关系时常引发战争的恐惧。 让我们用一组数字来解读印度吧: 以现在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印度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到2032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到2050年,在印度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将超过美国。 印度的11亿人口中,有3亿人口散居在68万个贫瘠干旱的村落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生活在贫困之中。 全印度只有65%的人能识字,在乡村只有33%(中国扫盲率达90%)。 1991年全国只有一个电视频道,今天已达到150多个。 在4亿多劳动人口中,只有不到10%的人拥有正式工作,纳税人口仅为3500万。 2000年持有手机的人数为300万,到2005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一亿。 印度每年诞生100万个工程师,是美国和欧洲总和的10倍。 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仅次于中国。 作者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印度:印度,就像一团马蜂窝,在外人眼里,它是杂乱无章的,但其实它有自己的内部规律。 印度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是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印度的制造能力远远不及中国,当中国源源不断地输出产品时,印度输出的是技术和服务;在社会政治上,美国和印度没有本质的冲突;印度是美国力图削弱中国在亚洲的影响的一个砝码。把赌注押在中国还是印度,这可能是美国要盘算的一件要事,但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应该不会参与这个游戏。 这本书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作者对印度流露出的明显的热爱和激情,他乘上陈旧的火车,深入到无数个蛮荒之地;他来到优美而伤心的克什米尔,试图解答世世代代的恩恩怨怨;他惊叹于新德里崭新的地铁系统;他在中产阶级极尽奢华的盛大婚礼上目瞪口呆;他造访宝莱坞,对印度的文化生产能力大为赞叹。作者对印度的前景持谨慎的乐观主义,他认为印度的当务之急是对腐败进行根治,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更多的贫困人口创造工作机会以及充分认识艾滋病的危害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