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政府项目过百姓关应是常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4日 12:39 中国经济时报

  刘以宾

  新华网报道:无锡市去年起试点推行“参与式”预算,凡财政投资的公共服务项目均要由利益相关的老百姓投票,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确定项目是否上马。该市今年列入“参与式”预算试验的32个项目总预算高达2506万元,涉及环保、安全保障、教育设施、再就业、居家养老等方方面面。所有项目均以发推荐信、开座谈会等形式让涉及的社区居民知情,并以社区为单位向街道申报候选项目。街道接到候选项目后排制预算,按民主程序召集群众代表开会对这些项目进行表决。

  政府上项目以及其他各项花销需要过“百姓关”本应是一种常态,一种政府存在的“本义”之所在,这在“理论”上不会有任何歧义或认识障碍。一种本应是常态的东西,时至今日始才在个别城市进行参与式预算的“试验”而且还仅仅限于公共服务项目,不知应该喜悦还是悲哀。若说“喜悦”,大概在于:有总比没有强,这毕竟是一个好的苗头,由此不妨增强一番前瞻性的信心,例如作为一种“创新”令各地争相仿效,中央借此抓典型、发号召以在全国推广,逐步形成统一的、刚性的财政制度等等;若说“悲哀”,大概在于:这番“试验”来得实在太迟了!更重要的是所谓“试验”背后隐含的悖论。所谓“试验”例如物理化学试验,大都是在获得某种数据或结论之前,而政府上项目需接受监督本是人人心知肚明的结论,同时也是《党章》、《宪法》所支持的理论,您说还“试”它个什么“验”呢?

  试验肯定是有益的,但未来的路还很长,接下来的问题还很多。起码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其一,“百姓关”如何才能坚固而有效;其二,别的政府项目以及政府所有的花销是否都应过一过“百姓关”。

  以前不少地方曾尝试过让群众评议政府,后来证明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分析起来,此与百姓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固然有关,但组织者身份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够以及组织水平不高或许是更根本的原因。在如何解决政府项目“可行性研究”受托者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方面,似乎也一直没找到一个十分合理的途径,更谈不上建立制度规范。尚不知无锡这次的“百姓关”好过还是难过,假如太“好过”,要么因为这些政府项目是政府特意挑出来的大得民心的项目,要么因为百姓仍缺乏鉴别能力、参政能力甚至因缺乏参与意识而敷衍了事,要么说不定是因为各级组织者“唯上”的心态、“与上级保持一致”的思维依然是主导,“工作”做得好,因而造成了“好过”的假相。从这个角度上看,“百姓关”难过一点,绝对是好事。

  在目前“经营城市”之风依然盛行、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的兴趣依然浓厚的背景下,财政投资或部分投资的政府项目以及变相的政府项目还很多,每年发生于政府本身的直接花销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它们是否也得过一过“百姓关”?按说,只要沾了财政的边儿,只要所涉资金有一分钱是财政资金或公共资金,就应无条件请百姓参与并认真接受监督。对于这类项目和花销如何也构筑起“百姓关”,当然是一个更复杂的课题。例如投资3000万修建刘邦铜像的政府项目,显然不如环保、安全保障、教育设施、再就业、居家养老等等如此这般地与百姓利益直接相关,百姓参与的兴趣也许不及后者,但绝不应成为避开公众监督的理由。某些名义上是某某投资公司实质上由政府一手掌控和经营的商业性项目,要么直接涉及财政资金,要么是在土地资源上打主意,政府更容易借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的理由避开公众监督。与无锡市“参与式”预算试验的32个项目相比,也许这些才是大头,才是“猫腻”最多、窟窿最大的地方。

  “百姓关”,一个多么温馨而充满力量的字眼!一个多么庄严而不容亵渎的词汇!然而,笔者认为“百姓关”中的“百姓”应该是一种泛指,即政府以外的社会各界,能对政府行为切实发挥监督、制衡作用的所有的社会力量。任何与财政资金有关的或政府操办的项目,无疑都必须过一过“百姓关”,只不过鉴于目前现状,倒不是任何事都要兴师动众地来一番全民公决。根据被审查、监督的政府项目以及花销的不同类型,构建“百姓关”时也可以有所选择、有所重点:也许是社区的大爹大妈,也许是某些行业的干部职工,也许是专家学者、社会精英……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