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我们还需要特区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 01:48 中华工商时报

  概括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新特区”的“新特征”,根据相关文件,在我看来,就是从以往单纯的“经济特区”走向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生态特区”,应该强调,这种“新特区”的建设,不仅是成都、重庆、上海、天津的目标,也是全国各省市的长期发展目标。

  自2005年以来,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相继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这一次,成都、重庆则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首次西移。所谓“特区”之“特”,无非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特殊资金扶持和特殊的税收倾斜罢了。在这一点,无论是“老特区”还是“新特区”,并无实质差别。早先的“经济特区”,现在已经普适化,不论是制度还是机制都已“特区不特”,趋同现象明显。而“新特区”的设立,将这种“特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甚至由点到面,这无疑是又一次在同样的起跑线上重新设置新的不对称游戏规则,这对于其他“非新特区”而言,是不是一种区域歧视呢?

  原有“经济特区”的设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当时,从经济方面来说,由于资源、物质条件有限,就必须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选择区位优势明显的省市集中配置;在政治方面,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是“摸着石头过河”,这种特殊的情境表明,应在“不争论”的前提下,建立经济转轨的窗口,以积累经验,向反对改革的保守派示强。在今天,无论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还是领导集体的决策思维,早已没人再否定市场经济。相反,要求在政策上对每个行政区一视同仁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很赞成学者赵诚的看法:“如有落后地区需要照顾,应当寻求在宪法框架内,设立地区平衡条款。不宜沿着‘中央的政策倾斜’这种计划体制的惯性走。”

  成都、重庆作为西部“新特区”,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当前,西部大开发与当初“特区”产生的历史背景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这种不同的历史背景也决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特区”经济有着不同的目的和意义。“特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窗口效应、示范作用,通过特区的建设来展现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正确性。现在所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其目的是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是一种均衡发展战略。可是,这种均衡战略却要以非均衡的“特区效应”来达到目的,这会不会造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呢?

  相对于均衡发展战略,特区经济理论是一种次优选择。特区的发展尽管会产生“扩散效应”,附近地区会在特区的帮助下,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可是,这种扩散效应,有时候,却很可能会被特区所产生的“空吸效应”和“回程效应”所抵消。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特区”对周边地区人才、技术和资金的吸引力更大。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北京周边的“环京津贫困带”。北京对天津、河北、内蒙古所造成的极化效应,使得“欧洲的城市”与“非洲的农村”同时出现在半径100公里的区域内。这难道不是对北京特殊照顾的结果吗?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是应该的,但与“特区”存在的超国民待遇有着本质区别。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平等、无歧视原则。而特区,往往却意味着特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在,正是国家为区域竞争创造公平、公正环境的时候,淡化“特区经济”应是国家政策题中应有之意。(13G6)记者: -彭兴庭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