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牙防组的标本意义在于警示后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 10:56 人民网-人民日报

  白剑峰

  6月11日,卫生部公布了牙防组财务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沸沸扬扬的“牙防组事件”终于水落石出。

  从律师的公益诉讼,到媒体的穷追不舍,再到卫生部撤销牙防组……尽管一波三折,但牙防组的“黑洞”和“蛀虫”,终于暴露在阳光之下。这体现了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政府监督的合力,标志着一个透明开放时代的到来。它告诉人们:随着社会越来越公开,任何“暗箱”都是会曝光的。

  客观地说,在中国的口腔保健史上,牙防组功不可没。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龋齿严重,平均每人两颗半蛀牙。近18年来,牙防组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口腔健康教育和观念启蒙,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如今,八成中国人都养成了刷牙习惯,龋齿发病率大幅下降。因此,“两张桌子两个人忽悠了13亿人”的说法,确属夸大之词。牙防组出问题了,但中国牙防事业的“长征”还远未结束。

  牙防组的“致命伤”在于,长期栖居在监管的“真空地带”,既无自律,也无他律,最终丧失了公信力。创业之初,牙防组筚路蓝缕,能按规矩办事。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企业趋之若鹜,牙防组便开始自我膨胀,出现了“一手收钱,一手卖牌”的违规“认证”活动。由于有关部门疏于监管,放任自流,牙防组的财务问题越来越多,“牙洞”越来越“大”,终于病入膏肓,葬身于公众的质疑和愤怒中。

  如今,牙防组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背影”。但是,在公众的视野里,依然有不少“学会”、“协会”的身影,活跃在“灰色地带”。有人这样形容中国行业协会的生态:“戴着市场的帽子,舞着政府的牌子,坐着行业的轿子,拿着企业的票子,供着官员的位子”。大凡社团组织,成立之时都有一套神圣的章程。然而,时间一长,不少组织就背弃了中立和公益性质,利用“中国”、“中华”之类的“头衔”,把“金字招牌”当成了“敛财工具”。有的滥搞评奖评优,有的变相“认证”,有的干脆与企业合谋误导公众。这些行为不仅败坏了“权威组织”的形象,也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其影响之恶劣,与官员权力寻租无异。而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无所作为,甚至包庇纵容,又助长了这一歪风。

  作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社团组织既是沟通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又是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者。但是,社团组织的健康发展,仅靠自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套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包括政府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例如,定期向社会公布财务报告、接受公众和媒体的质询等。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只有推行阳光操作,才能避免公权滥用。同时,有关政府部门要当好“把关人”,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负责。如果社团组织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必然养痈遗患,最终沦为“牙防组第二”。

  牙防组是一个“标本”。其价值在于警示后人,避免重蹈覆辙。但愿其他社团组织能引以为戒,加强自律。否则,就会如唐人杜牧所感慨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