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节能减排硬战与本土创新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 04:04 第一财经日报

  民营企业主徐玉华的一次可降解泡沫塑料产业冒险

  陈达

  就在G8领导人还在为节能减排问题争执不休之时,一条生产线却在中国一家民企的厂房里启动——它吃进去40%的二氧化碳和部分辅助材料,吐出来的则是可降解泡沫塑料!

  这家企业就是江苏中科金龙化工有限公司,其生产线可年产2万吨二氧化碳树脂。公司由做房地产和酒店生意起家的徐玉华跟中科院广州化学所合资成立,注册资本3500万元,其中后者投资300多万,占8.57%的股份。

  “这个项目以二氧化碳气体为主要原料制备可降解泡沫塑料。它不但破解了一项重大环保难题,其产品的用途还相当广泛,对相关产业将带来巨大变革。”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家袁乃驹兴奋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但如此有潜力的项目,发展起来却面临诸多困难。徐玉华甚至担心,如果不能尽快把项目做大,这项拥有完全自主

知识产权的技术,将面临被外国公司夺走并利用的危险。

  “把自主知识产权握在手里”

  徐玉华自称并不是一位十足的环保主义者,他只是看到了利用二氧化碳赚钱的生意路。日前在参加“北京节能展”时,徐玉华告诉记者,其公司光今年申报的专利就有11项,但5年来研发产品的过程“真是不容易”。

  “事实上,目前除了我们以外,国内还有两条类似的生产线,由于生产成本高,基本都处于停产状态。”徐玉华说,“我们现在解决了技术问题,但是刚刚投产,未来的风险依然很大。”

  他告诉记者,刚刚开始小规模试验比较容易,但是工业化生产比较难。项目在2004年开始万吨级别的设计,但是当时核算下来,一条万吨级别生产线的投资成本在1.8亿元左右,且投资回报期漫长。

  后来技术人员改用了其他装置,一年半就顺利开发出来了,节省了80%的设备投资成本,生产成本降低了近30%。

  尽管面临投资高、风险大的局面,但因为国内现在一次性包装塑料消耗量在每年550万吨左右,其中大部分属于不可降解材料,所以徐玉华相信,如果政策到位,几年内将可形成几十元甚至上百亿元的市场。“国家现在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这让我对今后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他告诉记者。

  徐玉华告诉记者:“事实上,德国拜耳和日本三菱曾要收购我们,谈了两年,当时他们说给7000万元,把项目全部拿走,我们没同意。后来他们给了三个方案:收购、入股和技术研发投入,只要答应一个,我们一个都没答应。”

  徐玉华说,公司的确缺钱,但之所以不卖给国外,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技术能走下去,有市场前景,“更重要的是,我们想要把自主知识产权握在手里。”

  在袁乃驹教授看来,我国现在很多设备技术都是买国外的,没有我们自己核心的技术,在

化工行业真正由我们原创的技术真的是不多。

  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中石化一个很有创新的DCC项目,转让技术到泰国拿了150万美元,看上去好像已经不少了,但它是通过一家外国公司转让出去的,这家外国公司拿了泰国1500万美元。原因是中石化只在催化剂和工艺上是创新的,但是整个装置没有创新,都是人家的技术,所以我们只能拿小头。

  “我们必须发展自己的成套技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说。

  资金与市场之困

  但如此有潜力的项目却面临诸多困难。

  据徐玉华介绍,目前2万吨的生产能力要用一年时间来达到产销平衡。“今后想要扩大到10万吨的规模,还是很困难的,我们非常希望得到国家资金的支持。”他告诉记者。

  “另外,当前不可降解材料仍然在市场上占绝对主导,由于监管力度欠缺,企业采用可降解产品的积极性并不高。”徐玉华说。

  有专家认为,规模小、缺少资金、不敢承担风险是目前大部分民营环保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政府应当对环保产业提供公共财政支持,吸引多元化投资;政府的政策引导,应当有利于促进企业增加环保产业投入,健全和发展大环保产业。

  “这里面有我们长期形成的体制方面的原因。”袁乃驹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的科技项目,国家投钱下去,比以前好多了,但是不能说是绝对公平。比如说,这个项目有中科院广化所的股份,但是广化所没有院士,如果有的话,现在的情况可能就好很多了。”

  不过他同时告诉记者,很多科技成果是泡沫成果,所以国家也担心,拿出钱后会没有效果。

  “曾有主管部门的一个司长跟我说,这个司钱很多,但是没项目,因为投下去一定要看到效果。”袁乃驹说。

  北京工商大学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所长刘万蝉向记者解释,工业实验一次就要8万~10万元,如果出来的东西不是你想要的或者达不到要求,最后只能作为废料。而现在一个高校研究院所的科研发明专利每年有600~700个,转化成果的只有不到10%,真正进入市场的则连5%都不到。

  “做产业化是不容易的。现在在高校,科研人员实验成功了,发表文章,申请到专利,可以评到职称、涨工资,但是产业化对这些没有影响,因此到这里许多项目也就结束了。”刘万蝉无奈地说。

  徐玉华担心,如果不能尽快突破产业化瓶颈,他的这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将会被外国公司夺去,届时后者会凭借巨大的经济实力很快垄断市场,那样到时候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项好的环保技术,而会是一个产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