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用更广阔的眼界考量经济冷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 09:57 21世纪经济报道

  经济学界关于中国经济冷热的争论,自2004年(2003年GDP增长率超过10%,2004年继续高增长)以来就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发生。世界银行不久前发布<中国经济季报>,对2007年第一季度的中国经济及政策进行分析,其中重点指出,“由于总需求和供给基本协调增长,实体经济似乎并不过热”,因此,“没有明显的理由采取宏观经济政策来紧缩总需求”,政策应侧重于经济结构调整。这也是国内相当一部分经济学者的观点。但也有不同意见,比如日前就有专家认为,目前的低通胀并不一定代表经济没有过热。

  实际上,关于经济冷热的争论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判断经济冷热的标准是什么?该标准会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出台的时机和效果。有些人用GDP、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等变量的增长率作为判断标准,这些指标近年来都居高不下,于是认为经济早已过热,主张紧缩;有些人则是用通货膨胀率作为判断标准,而近年来CPI涨幅都不大,于是得出经济并不过热的结论。

  在西方国家,GDP、投资与通胀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以通胀率作为经济过热标准具有说服力。但中国的情况很特殊,不但GDP、投资和通胀之间没有发生一致的变动,而且PPI和CPI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太强。这才有了分歧。

  那么,我们需要从经济过热的本来意义去考量,将经济过热放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去重新审视。产生了危害才叫过热,如果经济的高增长能够持续,那数值再高也无须过分担忧;只有当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并可能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整体下降时,才是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症状。那么,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就是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重要标准。而经济增长不能够持续的可能性有两种,一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并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经济增长乏力,这一种过热伴随着通货膨胀,可以此作为判断标准;另一种是总供给大于总(有效)需求,产出迅速增加,但需求没有同步增长,因此导致成品积压,存货增加,产能过剩,资源闲置,企业投资热情下降,经济陷入衰退,这一种过热并不导致通货膨胀,相反还可能使价格下降。

  中国一度有陷入第一种经济过热的危险。因为投资扩张,对

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长,2004年之后开始出现能源和原料紧张的局面,从当年第二季度起,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一路上涨,最高时涨幅超过8%。但从2006年起,能源和原料紧张的局面逐步缓解,工业品出厂价格开始平稳,涨幅下降,到今年4月已经降到2.9%。可以说,中国基本上已经走出第一种经济过热的阴影。实际上,中国陷入这种危机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目前劳动力的供给还比较充分,而且技术改进的空间很大。因此,防止这种过热,重点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节能增效等方面的工作。

  判断这种经济过热的依据是通货膨胀率,但主要是体现在PPI。生产领域的涨价并没有扩展到消费领域,而且CPI受食品价格波动影响太大,它不能很好地反映全面的经济形势。尽管如此,CPI特别是食品价格仍然是值得关注的指标,因为它反映了部分产业(农产品)的冷热程度,而这又跟广大农民的收入密切相关;另外,它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影响重大。因此,虽然CPI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反映局部的经济形势,但它关系全面的社会和谐。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他会关注猪肉等价格的上涨,并会根据5月的CPI考量货币政策。这是对民生的重视。

  现在还需要重点考虑的是第二种经济过热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国内消费的增长慢于投资的增长,外贸顺差对GDP增长的贡献过大。但这些因素未必会在一两年之内导致需求不足的后果,使经济陷入过热的境地。因为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还比较年轻,较高的储蓄率应该是正常而且必须的,那较高的投资率和较大的顺差也就难以避免。对于这种经济过热的风险,我们还需要更全面的衡量指标,仅凭GDP和投资的高增长率还不足以做出判断。要防止这种风险,就需要积极扩大国内消费,维持一定程度的贸易顺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