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以我为主 加快推进金融开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 00:56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中美第二轮战略经济对话近日落下帷幕,本次对话最重要成果之一就是,中国政府宣布继续推进金融开放,具体包括: 在证券领域,重启证券公司(包括合资证券公司)牌照发放,允许外资证券公司扩展在华业务,包括经纪业务、证券自营业务和基金管理等。此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上限从100亿美元升至300亿美元;在银行领域,允许外资银行提供自有品牌的人民币信用卡及借记卡服务;在保险领域,加快对外国财产保险公司附属公司的审批,减少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企业年金管理市场的障碍。 上述实质性举措值得欢迎。入世5年多来的实践已经表明,不断开放中的中国金融部门不仅没有如悲观论者所想的那样一触即溃,反而在发展与稳定等大的维度中进展显著。回顾这些成绩的取得,值得总结的经验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中国的金融开放,是在循序渐进的总体框架内主动进行的,这种以我为主顺势而为的做法,帮助中国得以避免重蹈诸多新兴市场因金融开放而进退失据的覆辙。 相对于经济而言,金融是第二位的,是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的。一度被很多国家奉为圭臬的“华盛顿共识”所以式微,最大的症结在于其不无教条地为开放而开放,为市场化而市场化;这些脱离实际的、外生的“变革”与发展中国家普遍性的管理不善、基础薄弱相混杂,势必引出一连串难以收拾的麻烦,譬如10年前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 当然,事物自有其两面性。就中国的情况而言,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当能承受更大力度的开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长期可持续增长正在对金融部门提出全方位高标准的要求,显然,这些要求非画地为牢墨守成规所能达到。 作为最具观感的标尺,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国家发改委5月29日发布报告指出,按照目前趋势发展,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将达2500-3000亿美元。种种事实表明,中国正在面临颇为奇特的严峻考验,尤其是在汇率形成及资本管制等方面,需要使之更具弹性。 相关部门已于日前宣布,扩大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至5‰,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范围亦已拓展至境外股票市场,加之前述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所达成的协议,中国金融部门的对外开放已呈现加速之势,良性的、动态的、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平衡机制,正在有策略、分阶段、按步骤地形成中。 我们反对某些国家不负责任地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应该看到,经济发展可以也应该内生出金融发展的需求与供给。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所进行的改革与开放,力度是空前的,其与实体经济的配套程度不断提高。某些国家嫁祸于人的实质是不愿正视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以及不愿进行针对自身的调整与转型。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就目前国际国内形势而言,由于中国“双顺差”趋势难以逆转,金融部门的对外开放当可迎来新的高潮。只不过,诚如印度社会学家拉姆戈帕尔·阿加瓦拉所指出,“中国的试验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钦佩的试验,中国在走自己的路”,这,既是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发展的基调。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