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消费者安全永远在出口利益之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 02:28 第一财经日报

  近些天来,海外舆论高密度地报道所谓的来自中国的“毒牙膏”事件。据称,这个事件涉及到江苏的两家生产商。目前,中国政府的质量监督部门和海关总署已经联合介入调查。

  海外舆论对一种问题产品的反应并不值得奇怪,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外消费者对于消费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不过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海外的一些贸易保护主义者借题发挥,通过问题牙膏事件来渲染夸大中国出口商品的瑕疵。

  鉴于“问题牙膏”事件还没有得出最后的调查结论,我们无法具体针对此事做出判断。但从面上情况看,海外市场上曾出现过多次的类似事件,也说明国内市场中屡见不鲜的产品质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从国内市场向海外市场延伸的迹象。

  生产商为何要生产问题商品?这里边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生产者并不知情,并不知道其生产过程中添加的某种原材料,会伤害到消费者的健康;二是生产者刻意为之,在失却了最起码的企业诚信和道德责任之后,以假充真,欺骗消费者。不过,问题产品不仅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安全利益,也会反过来最终伤害到生产者的经济利益——这是一个常识。那么,生产商为何还要执意而为呢?

  除了有侥幸心理之外,无良商人更多是基于利益的考虑。在利益的诱惑下,有些生产商便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市场上实在是让人很不陌生。CCTV的一档名为《每周质量报告》的节目,就曾经披露过许多让人们记忆深刻的问题产品报道。在一个市场秩序还不尽规范的转轨经济阶段,一些商人急于求成,不惜牺牲质量来获取不法利润。这样的现象,成为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黑点。

  生产商在制造过程中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成本。而成本方面的过多算计,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恶性竞争结出的恶果。生产商要想提供低廉的价格,往往会在产品的某些部分进行节约和控制——安全因素也常常是节约成本的重点所在。偷工减料在这里是情节最轻的行为。为了省钱,生产者换用替代原料的情况常常可以见到。根据媒体的报道,在此次“问题牙膏”事件中,就曾出现有毒化学品二甘醇被“误标”为无毒糖浆甘油的情况。而商品出口的监管体系若存有漏洞,问题产品也就很容易被运出国门。

  恶性竞争的恶果,一方面将伤害到消费者的安全利益,无论是当下的或是潜在的,也无论是国内的或是海外的,但一旦问题产品被曝光,将反过来伤害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有些时候,这种负面影响对于生产者的打击甚至是摧毁性的。

  另一方面,在海外市场,问题产品不时出现,也将刺激进口国以各种方式进行规避,包括利用提高技术性壁垒的办法,来遏制来自中国商品的进口。此前,一些地方残存农药超标的农产品被进口国退货,就是例证。如果问题足够严重,那么存在问题的产品影响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利益,会波及到更多的中国商品,损害到中国出口商品的整体形象与声誉。某些时候,海外的贸易保护主义者则会利用问题产品的负面影响,煽风点火,阻止中国商品的正常流入。

  对于出口商品的质量问题,中国政府的态度一向是明确的。正如这一次的问题牙膏事件发生之后,外交部官员向国际社会表态,表示愿意与国际社会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确保消费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途径,不外乎是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将问题消灭在出口商品的生产过程之中,或在国门的关口上进行封堵。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将消费者的安全利益置于自身的出口利益之上。而从政府管理角度,则须严格各种制度,把好产品质量关,并防止问题产品偷偷溜出国境。有些地方政府,光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明知有问题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实上纵容了企业的无良乃至违规违法行为,这是要不得的。

  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的中国出口企业是讲究信誉的,希望同海外市场进行长期的、真诚友好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在国际社会十分关切中国出口商品安全质量的舆论背景下,出口企业唯有切实做好本分工作,提升商品的质量。身正不怕影子歪——出口企业也唯有在质量过硬的前提下,才能同海外狭隘的贸易保护力量据理力争,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