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建平 祝裕
主持人:
据媒体报道,银行正不断向严介和逼债。一位熟知严介和及其太平洋建设集团运作模式的建筑商预言,太平洋和“严介和模式”崩盘在即。而严介和本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称,明年下半年之前可还清所有银行贷款,希望银行多给点时间。
事实上,严介和模式是否真能成功,是否真可以成为中国民企发展的新模式,很大程度上要看严介和究竟如何积累财富。说起来很简单,严介和无非就是不断和地方政府合作,借钱借势,即通过所谓的“BT+零资产收购国资”。严的BT模式就是允诺垫资给政府做市政项目,但同时要求政府担保、太平洋融资,或是太平洋担保、以政府融资的方式取得工程项目,拿到工程之后,严则以自有资金启动项目,但随后是向银行大笔举债,将工程分包之后则由各工程队自行垫资建设,而工程材料款项也是先行赊购,这样来完成工程。而严介和则能从工程中赚取30%到35%的利润。
在中国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种红顶商人的做法能够存在下去吗?我们要不要给严介和一点时间呢?
大众评判台
许先生:要时间是缓兵之计
严介和要一些时间?这完全就是缓兵之计!严介和的成功一是依附银行,二是依靠政府的借财借势,一旦其中一根链条断掉,就注定严介和的这条路走不下去。现在,银行已经不再相信严介和了,太平洋的大举扩张使得严介和的资产成了纸上财富,银行不是傻子。再者,BT模式实质就是严介和钻中国经济体制的空子,随着BT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政府很有可能把这个空子堵上。
曹中铭:不能给喘息的时间
严介和敛财模式的实质是“借鸡生蛋”。如果鸡生了蛋,他就会据为己有,否则,其最终的风险将会转嫁到银行头上,这与当初德隆的挪用客户保证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作为企业的发展资金有类似之处。银行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有可能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对严介和的“寻租”行为不应给其喘息的时间。
常小宇:只是时间问题
只能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BT+零资产收购国资”的运作模式成就了严介和2005年胡润百富榜榜眼的荣耀,也造就了今天严介和面临银行逼债的尴尬,只是严介和他那张大嘴加速了这个过程罢了。严介和是在改革特定条件下的产物,随着制度的完善、环境的逐步净化,严介和式的成功必然消失在改革的历史长河里。
赵文斌:希望严介和失宠是政府清醒的开始
严介和及其太平洋的运作模式,是充当了政府和工程队之间的掮客。他巧妙利用了现行机制的漏洞,实现了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雄心”,而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官商合作的模式,是市场经济下小集团利益对大众利益的侵害。目前受到银行压力的严介和,不知能否走出困境。但希望这事能给那些急功近利的政府官员敲响警钟。
晓荷:特定时间特定机遇造就的特定的“神话”
严介和他的BT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手套白狼”,为什么这能成为严介和发家的成功模式呢?从中国以往的经验来看,官商合作的模式注定不能走远,我们只能说,严介和的BT模式只是特定时间特定机遇造就的一个特定的“神话”。
◆沸点特稿
严介和面临崩盘有利于市场经济
时卫干
严介和面对媒体时依然在强作欢颜,只是他以及太平洋集团如今所面临的难题,委实是严介和本人所一手酿成的。
BT模式是一种重大创新,值得推广。但问题是严介和搞BT模式的真正目标是,希望通过BT项目建设与中西部二线城市的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能够以“零成本”、“零竞争”方式收购当地国有企业,由其重组后或经营或出售而获利。严介和这些年来的生意尽管做得很大,但说穿了其实就是现金流的管理:把银行贷款、供贷商资金、业主还款等各种资金合理使用,太平洋集团本身并无实力支撑这么大的规模。严介和玩的游戏有一个风险:资金链一环扣一环,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整个企业带来致命风险,BT模式对现金流的要求本就很高,但严介和还要再接着玩收购、玩重组,如今的事实证明,严介和玩不起这种“勇敢者的游戏”。
并购能够帮助企业短期内做大,但是,并购本身极为严谨,收购企业因为并购而被拖垮的案例屡见不鲜,最新的一个案例是明基不堪西门子手机亏损重压而不得不宣布后者破产。并购要成功,需要现金流、整合能力、人才,现在看来,严介和这些基本条件都不具备。而且严介和和太平洋集团收购欠发达地区的国企很少或根本不进场尽职调查、不管各自所处行业相差多么悬殊、不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一旦这些资金不能很快产生现金流,不仅收购无法成功,更会因此影响到严介和赖以发家的BT市政建设。所以,可以说,是严介和的冒进及扩张冲动把他和太平洋集团推上了如此窘境。
如今,严介和头上那些曾经的光环正在一个个无情褪去,而严介和也因为他近来的一系列表现而被某些采访过他的记者称为“21世纪的牟其中”。太平洋集团尚未终局,所以目前就下这么一个结论为时尚早,但如今的局势已非严介和所能控制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认为,严介和模式面临失败的事实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家总是在扩张时出问题?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家到现在还把做红顶商人作为自己的最大理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