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别拿经济学忽悠电价 公共产品要关心国计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程实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博士

  电价节节攀升似乎成了一种惯性。继2004年每度电平均上涨2.84分、2005年平均每度电提高2.52分之后,2006年的电价调整伴随着炎炎夏日又如期而至。早些天,国家发改委紧急发文,全国上网电价每度上调约1.2分钱,销售电价每度上调约2.5分。

  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最新举措,电价调整的背后俨然有一系列堂而皇之、掷地有声的经济学理论在支撑:“供求决定价格”的金科玉律意味着夏季用电高峰的汹涌袭来将市场结构进一步导向供不应求的局面;而“成本收益比较”的经典分析也暗示着电煤价格一路飙升带来的成本约束需要直接映射在电价变动之中。

  这些看上去冠冕堂皇的经济学定律似乎很容易让社会大众信服,其实一不小心,“沉默的大多数”又被经济学给忽悠了。事实上,这些理由不堪一击。在将经济学广为人知的理论结论嫁接于现实经济之时,市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犯一个系统错误:忽略了假设前提。

  经济学原本是一门假设的学科,离开了假设前提,貌似高深的理论结论便一无是处。举个例子:我说“假设我有小罗的足球技术,我一定可以去德国

世界杯大显身手”,如果据此认为本人真的应该去驰骋球场岂不是有些匪夷所思?与此相比,轻信经济学经典结论的失慎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鹦鹉都能说的“供求定律”暗藏着许多假设隐语,最重要的就是,供求对价格发生作用的市场必须是竞争性的市场,但中国眼下的电力市场却并非如此。不仅“发配送售”四大环节之中存在着自然垄断的成分,而且在最需要市场竞争的领域之中也长期充斥着行政垄断,市场化浓度有所不足。至于作用于微观个体的“成本收益分析”,假设前提是植根于拥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主体之中,机械地拿来套用于管理效率黯然失色的中国电力企业岂不是凿圆枘方。

  正如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所言“我们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懂得如何不被经济学家所蒙骗”,对经济学稍微粗通门径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读懂电价上涨理由中的张冠李戴。那么,我们究竟又该如何看待电价的形成呢?

  我们不需要一陈不变的经济学结论,但我们需要别具匠心的经济学思维。用经济学的思考方式考量中国电力市场不难发现:电这种商品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混合体,用经济学术语说就是“半公共产品”。发电行业是竞争性的,不同身份的资本渗入可谓多多益善;配送行业却是自然垄断的,过多地进入反而会给规模经济的彰显形成制肘。很显然,对于这种特殊商品,诸多思量并存方能避免以偏概全。

  作为竞争性产品,电价形成需要强调市场效率。这意味着应该降低进入渠道门槛,鼓励民营资本的做大做强;在企业管理中提倡节流,让耸人听闻的工资成本回归社会均值;在生产过程里增强创新,将积陋成习的粗放式耗能打入历史深渊。

  作为公共产品,电价形成需要关注民生福利。这意味着供给部门在成本冲击面前应以内部管理增效来释放风险,而不是简单地用价格加成进行成本转嫁。而对于价格制定的行政审批而言,将“价格歧视”进行到底才不失公允,不仅随量用而增的“递增制阶梯电价”值得大力推广,传统的价格调控思路也有待突破。居民消费用电某种程度上是生活必需品,在需求结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而需求弹性本身又极为有限的背景之下,夏季的电价适用梯度标准为什么不能有所上升呢?针对最低生活水平居民的适用电价为什么不能不升反降呢?空调可以不用,难道低收入群体连电扇也得舍弃吗?无论如何,“普加制”有欠考量,而饱含福利权衡的、充满创新思维的广义弹性“价格歧视”似更能让电力真正发挥公共产品造福民生的积极作用。

  总之,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民”的社会科学,模型构建、实证检验这些理论分析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但以此作出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政策建议之时则不能缺少体察民情的人文关怀。用简单、武断、片面的经典结论忽悠电价不过是拿经济学来说事,无论如何都不是经济学的本意。我想,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人”也许会有一张冷冰冰的面孔,但那之下却必然有一个缜密的头脑和一颗火热的心。

    相关报道

    发改委:电网企业赢利能力不高 支持提高电价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