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赣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 17:52 中国经济报告

  (三)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1.以村镇规划和建设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龙头。赣州市政府将村镇规划摆到了重要位置上,在编制村镇规划的基础上,赣州市探索总结出了五种村庄改造建设模式,即:“空心房”整治型、村庄整治改造型、整体拆旧建新型、社区新村型、自然生态农庄型,涌现了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生态优美、富有特色的新村庄,有效地改善了赣州的村容村貌,
调动了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深入开展新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以“三清三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赣州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通过全面开展“三清”,有效整治了农村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开了一个好头。在“三清”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三改”,并大力开展了沿国道、省道的文明路创建,实现点线面的结合,形成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群落,使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

  3.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村新风貌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赣州建设了一批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管理规范有序的生态新农村。通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村镇公共设施,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农民就医就学紧张状况得到初步改善。

  (四)将组织和制度创新渗透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

  1.以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为依据,适时进行组织创新。赣州市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市、县、乡三级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还探索出依靠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来组织实施建设的具体事项的办法。通过组织创新,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整合了力量,调动了村民积极性,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2.抓住时机,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将乡村基层好班子创建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个体系中,使之与推进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又锻炼了干部。通过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广大干部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加适应和适合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农村工作的新要求。

  3.坚持以经济杠杆作为项目资金支持的主要方法。赣州在新农村建设中,创新政府资金支持的办法,实行“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进行推进,通过经济杠杆,赣州市政府利用并不宽裕的资金和有限优惠措施,成倍地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五)将维护农民利益、发挥农民积极性作为主要工作原则

  1.注重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赣州市各级政府注重宣传工作,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2.尊重农民意愿、注意维护农民长远利益。一是维护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言权。二是实现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决策权。三是建立农民群众民主理事权。四是建立鼓励农民出资投劳机制,创新政府的资金项目支持办法,实行以奖代补、实物补助,并与农户自主完成的工作量挂钩。

  四、发挥产业结构和环境的比较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近年来赣州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赣州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重要。从三次产业的竞争力看,赣州市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在全国相对较高,油菜籽、谷物等农产品单产较高,同时拥有脐橙、红瓜子等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赣州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或从业人员人均产出水平为17987.59元,相当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平均水平(8136.43元)的2.21倍。

  赣州市工业总体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部分行业的经济效益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即竹、藤、棕、草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6个行业的5个经济效益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6个行业有3~4个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较强竞争力;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9个行业有2个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竞争力;其余11个行业,至少有5个大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不具有全国性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加大。

  中长期内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赣州市未来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充足。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进程有加快趋势,为赣州市利用外资提供了机遇。赣州市良好的地理位置、优良的气候条件、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低价劳动力资源、优越的人文环境以及软环境建设与政策支持,为赣州市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优势条件。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是赣州地区大量劳动力流失到周边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人才在地区就业的比例也很低。二是信息网络基础薄弱,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三是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对中小企业的有力支持。四是市场化的概念尚未深入到当地民众的观念中,影响了经济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五是资源优势没有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

  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措施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赣州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希望争取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赣州地区在发展观念、体制机制、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方面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和改善,以赣州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借鉴和吸收“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实现与“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形成以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增长级、以工业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1.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推进对外经济、科技和文化合作与交流,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对外贸易商品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更加完善。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步伐加快。区域经济联系不断扩大,与“长珠闽”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合作内容全面发展,地区协作更加密切。

  2.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以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形成协调、合理的城镇体系,赣州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以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赣州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以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率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3.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新成就。以赣州地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为基础,通过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稳步提高,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新型工业化,建成氟化工和有色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就业充分。推进依法行政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区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战略措施

  1.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十大体系”。为了加快赣州地区发展,实施赣州地区的发展战略,赣州市委一届全体会议提出了建设“十大体系”的战略构想。目前赣州“十大体系”建设取得了相当的成就,77个政策文件全部出台,7个综合示范县和12个单项示范县建设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十大体系”的建设,将“十大体系”的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创新发展机制,缩小赣州与周边发达地区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上的差距,率先在体制机制上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优化城市环境。赣州为加快构建承接“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平台,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的力度,区域内和区域外的交通骨架逐步搭建完成。今后应全面推进“一小时城市经济圈”的建设和瑞金、龙南两个次中心城市的建设,进一步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提高了赣州地区电力供应能力和供电稳定性。依托赣州地区原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加快政务网、公众网和企业网及其他配套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心城区建设依托科学规划,加强城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市容环境,提升城市的环境竞争力。

  3.实施人才战略,构筑赣州地区人才战略高地。赣州的人才战略就是依靠人才实现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基数庞大的人才队伍;二是通过改进人才管理,挖掘现有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赣州地区通过完善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改革原有的各类人才管理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赣州以人才战略支撑经济发展战略,为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4.突出产业重点,培植优势产业。依托赣州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通过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对接和互动,发展壮大包括机电制造业、新型建材业、生物制药业、现代轻纺业、食品业和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工业在内的六大主导产业。实行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集约发展的模式,重点培植钨、稀土、氟盐化工和脐橙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加大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引进、吸收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赣州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

  5.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取得重大突破,今后应在全面总结赣州地区“五新一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抓住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充分运用与发挥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积极吸引外部资金,稳妥地推进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率先在全国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6.扩大对外开放,拓宽招商领域。近年来利用外资的快速增长对赣州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赣州地区要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要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的领域,扩大日、韩周边国家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中的份额。坚持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巩固传统出口市场,深度开发发达国家市场。着力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地区总部。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增资扩股、购并重组等途径,嫁接、改造各种所有制企业。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加强对外劳务合作。培养本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企业,扶植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扎扎实实提高本地区软、硬环境的建设,确立地区投资环境的比较优势。

  (三)具体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是构建互利共赢的协作支撑体系。

  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合理布局。

  1.第一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以脐橙、生猪、花卉和烟草为主的特色农业,将赣州市发展为面向全国市场、服务于大周边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

  2.第二产业:(1)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加快在全国竞争力相对突出的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建立以钨产业、稀土产业和氟盐化工产业为主的优势产业集群。(2)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加快食品加工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的发展。(3)以低价劳动力资源为依托,加快纺织业和橡胶制品等竞争力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4)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大力培育汽车零部件等配套机电产业的发展。(5)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依托,积极吸引外部资金和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

  3.第三产业:以特殊的交通枢纽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加快物流产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推进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

  四是进一步转变地区政府职能。

  五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

  六是改善利用外资工作的制度与策略,大力引进利用外资。

[上一页] [1] [2]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