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赣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 17:52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 江西赣州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

  “十五”时期,是江西省赣州市历史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积极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完成“十五”计划所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主要任务,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双丰收。

  (一)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根据2006年1月14日赣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规划纲要统计,赣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2%,比“九五”时期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3亿元,是2000年的1.9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130元,是2000年的1.8倍。

  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34.6:29.4:36变化为2005年的25.9:35.1:39,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从第三位升至第二位。与此同时,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港澳台投资、外商投资、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经济所占比重五年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模式由传统的松散式、粗放型向土地集约化经营、企业集群化组合、产业链条延伸的方向转变,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五年全市累计建成章贡区沙河工业园、赣县工业园、信丰县工业园等16个工业园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近一半来自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主平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全市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呈现项目大型化、技术水平有所提升和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经济效益快速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卓著,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交通、通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突破了“瓶颈”制约,五年投资达到166亿元,超过建国以来至2000年的总和,成为自建国以来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最快、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最多且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国有企业改制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多数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更加规范,机制更加灵活,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实施,投资体制改革有序展开,金融体系更加健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卫生、药品、粮食管理体制和流通体制改革都取得明显进展。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7亿美元,外贸出口年均增长44.8%。新设龙南海关,龙南、瑞金外汇管理支局,赣州公路货物查验场,公共保税仓库等涉外服务机构,口岸建设更加完善。

  (三)创立“赣州经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04年,赣州市提出了开展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即“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经济与社会事业都有了新进步。

  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戴和积极响应,也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赣州经验”对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5年,赣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9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60元,分别是2000年的1.7倍和1.3倍。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基本得到落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科技创新水平有所提高,全市各项社会事业更加繁荣。

  (四)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与全国经济增长相比,1980年以来赣州市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较大,1990年以后,经济增长率的发展趋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2000年以后出现加速增长趋势。从产业结构看,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与全国的产业结构相比有很大差距,工业化程度始终大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的工业化程度仅相当于全国工业化初期水平,但1997年以后工业化出现加速趋势。从发展水平看,赣州市经济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虽然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但从人均GDP水平看差距仍趋于扩大。赣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趋于扩大,是因为赣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名义增速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关键因素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相对缓慢造成的。

  二、利用外资的主要特点及作用

  近年来赣州市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和改善投资环境,广开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引资方式,使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利用外资的特点

  “十五”时期,赣州市利用外资恢复了快速增长势头,五年累计吸收外资19.7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上升到45.6%。

  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电气机械、电子设备、有色金属、化工等制造行业,而且农业部门外商投资的集中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赣州市投资的境外企业多数来自香港和台湾,这两个地区的投资占据了近年赣州市实际吸收外资的3/4。全市利用外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也持续上升。

  现有外资企业中大多数是2001年以后批准建立的,独资企业占全部外资总数的84.3%,比重明显上升。

  2004年江西省的1610家受检外资企业中,赣州市有337家,仅次于南昌市和省直部门,居全省第三。

  (二)外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进入赣州市投资的外资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当地就业的贡献十分突出。二是利用外资对促进出口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赣州市出口贸易的主要增长因素。三是赣州市多数外资企业集中在工业部门,对全市工业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2005年赣州市新增的工业增加值中一半左右来自外资企业的贡献。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赣州市利用外资形势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与相邻地区相比,外商投资的平均规模较小,资本密集程度和技术含量不够高。二是投资来源过于集中,来自欧美、日本和韩国的企业投资相对较少,不利于分散风险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三是独资企业比重过高,本地企业缺少与外商合资或合作的机会。四是单位销售收入交纳税金的比例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对当地税收的贡献相对较小。五是企业产出规模(销售收入)有限,平均的资本利润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经济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六是投资领域主要向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源性行业集中,作为现代制造业的电子通信设备、生物制药等所占比例偏低。七是根据当地外经贸部门反映的意见,政府的投资服务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投资软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成就

  赣州市从2004年9月开始,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厕)为切入点,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 创立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其主要经验是:

  (一)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赣州市政府全面谋划新农村建设内容,充分整合内外资源,精心搭配各项措施,既把握了方向,又提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率。

  1.根据赣州实际,前瞻性地提出系统而具体的建设内容。赣州市政府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五新一好”的建设内容。

  2.及时建立系统性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赣州市及各县(市、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规划和具体操作政策,使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一个层次分明、长短结合、有机统一的政策体系。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支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建立了“统一扶持政策,群众自愿申报,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物代资,农民自主建设”的基本模式。

  3.设立综合性的协调领导机构,充分整合内外资源。赣州在市、县、乡,建立了三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总揽整个建设工作。在整合组织与机构的基础上,赣州市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约投放。赣州市还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持和服务,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深厚氛围。

  (二) 将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内容

  赣州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一中心内容,把握建设方向,设计建设策略,创造出许多有益的经验。

  1.以村镇建设规划作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赣州市在村庄建设中坚持“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对村庄内的废弃旧房、一户多宅等闲置的房屋进行全面清理,采取全面整治“空心房”、村庄整治改造、拆旧建新式的村庄整体改造和建设农民社区新村等五种基本模式。不仅缓解了耕地紧张的局面,也为

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的支持。

  2.以农业产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当地政府根据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道路,建立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投入、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环节能发挥调控功能的政府管理、协调、指导机构。通过产业化经营,赣州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加快,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3.以农民知识化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人力资源支撑。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赣州市建立了完善的农民培训体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以及科技专家到全市巡回授课等方式,全市农民知识化培训工程已培训农民76.3万人,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23万人;农民知识化工程,有力地配合了农业产业化的工作,使农民创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4.以新经济组织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组织保障。为强化农户与市场的连接纽带,扩展销售渠道,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赣州将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新经济组织的建设,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了农户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分散了市场风险对农户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冲击。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