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改背后的政企博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 18:37 《财经时报》 | |||||||||
□ 本报记者 陈晓鹏 一项新政策出台的背后,往往是相关利益方复杂而漫长的博弈。 此次汽车消费税的调整也不例外——新政从酝酿到发布,实施时间一推再推,走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2月底时,20多家汽车企业曾试图联合抵制消费税
联合抵制 2月28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在上海召开“汽车消费税调整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的十多个生产MPV(多功能厢式车)、SUV及2.2升以上轿车产品的30多个厂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者认为,新的消费税政策一旦实施,大部分乘用车生产企业将遭受较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生产SUV、MPV的内资企业,负面影响最大,“这将严重影响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倘若整车业停滞不前或滑坡,其后将不可避免地连累到上下游产业。 会议形成了《关于汽车消费税税率调整的意见和建议》,联名上书相关部委,并将《建议》通过汽车界的有关代表,提交到全国人大。 建议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降低2.2L以上乘用车税率调整幅度;二是恢复对提前达到排放标准的产品减税政策;三是给予汽车消费税调整3至5年的过渡期;四是对柴油乘用车降低一个档次征收消费税。 随后,众多媒体就此事件进行了追踪报道。一时之间,媒体普遍预测,汽车消费税新政将难产。然而始料不及的是,沸沸扬扬的讨论尚未散去,财政部就在3月21日公布了消费税调整方案,对于《建议》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没有回应,只提了一句“对混合动力汽车等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汽车将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具体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新政体现政府意志 以迅雷之势出台的新政,给曾豪情满怀上书直陈的企业泼了一瓢冷水。在事后的采访中,这些企业对于建议为什么没有被决策层接纳都三缄其口。 一位参与其事的企业界人士私下抱怨说:“WTO规则以及市场经济体制,都要求制定政策时要坚持公开性和透明性原则。但是,这次消费税改革,有关部门还是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并没有考虑业界意见。” 知名汽车分析师钟师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指出:从汽车消费税的政策目标看,政府更多考虑的是增加税收,调节产品结构和引导消费的目的反而是次要的。新政策一定会对不同利益集团产生不同影响,政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张巍柏则表示:“要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唯一的办法是给各个利益群体都提供公平的发表意见的机会,建立起利益平衡机制。” 被忽略的消费者 在新汽车消费税的产业政策博弈过程中,我们很难听到消费者的声音——虽然消费税的调整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买单。但此次汽车消费税调整,自去年三月出台草案,到正式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却从来没有对外公开过,流传范围仅限于汽车业及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内部,消费者只能从媒体的报道中获知些许消息。 消费者意见的缺位,也是新政受到部分分析人士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主任安体富认为,应该建立纳税人参与税务决策的体制。纳税人参与并影响行政决策,将保护自己的权益提前到事前阶段,这是降低总的社会税收成本、提高税法的遵从度、保证法律法规正确执行的一项制度性保障措施。(040340)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